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41章 年 9 月 10 日 隧道加密(第2页)

 “1962 年第 19 次测试时,我们以为 3.7 分贝是极限。” 赵工的烟袋锅在岩壁上敲出点,回声频率 19 赫兹,与信号反射的基频形成共振,“现在看,隧道岩壁的石英含量比当年山洞高 19%,衰减反而低了 0.37 分贝”。我方技术员小李对比两地岩体样本:第 19 段隧道的玄武岩密度 2.98 克 / 立方厘米,与 1962 年测试山洞的灰岩密度误差≤0.01,这正是衰减特性接近的关键。

 最严格的验证在暴雨天进行:雨水渗入岩壁后,信号衰减增至 4.1 分贝,仍在 1962 年《湿度影响报告》的 “安全阈值” 内。陈恒翻开 1962 年的应急记录,某页记载 “雨水浸泡 37 小时后衰减稳定”,与当前测试的 37 小时数据完全吻合。当雨停后,衰减值恢复至 3.7 分贝,与 1962 年的 “干燥恢复期” 曲线重合度达 98%。

 三、心理博弈:反射技术的信任拉锯

 方案评审会上,某年轻工程师质疑岩壁反射的可靠性:“1962 年的设备精度哪有现在高?” 陈恒没说话,只是投影 1962 年的 19 组对比数据,其中第 7 组在人工干扰下的抗破解率 91%,比当前金属反射板方案高 19 个百分点。“1962 年用 37 种干扰方法试过,岩壁反射的隐蔽性是金属板的 1.9 倍。”

 赵工展示 1962 年的事故分析,第 37 页记载某山洞因改用金属反射板,三个月后被野外勘探设备意外触发,暴露位置。“当时要是信了 1962 年的岩壁数据,就不会出这档子事。” 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维护成本:岩壁反射系统的年维护费比金属板低 37%,与 1962 年的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 预测误差≤1%。

 深夜的模拟攻击测试中,故意增大干扰强度,岩壁反射的信号仍能保持 19 分贝的信噪比,而金属板方案在相同条件下已失效。“1962 年的老工程师说,石头比钢铁更懂保密。” 当年轻工程师在方案上签字时,笔尖在 “1962 年数据验证通过” 字样上的停顿时间,与当年测试记录上的笔迹停顿完全一致。

 四、逻辑闭环:19 与 37 的参数锁链

 陈恒在隧道岩壁的黑板上画下反射链:1962 年山洞测试(37 组反射数据)→1965 年第 19 段隧道(19 处反射区)→信号衰减 3.7 分贝 / 公里→符合 1962 年 “岩体加密阈值”,每个节点的参数都形成数学呼应:19 段隧道的总长度 3.7 公里,恰好等于 1962 年测试山洞长度的 1.9 倍,而衰减总量误差≤0.1 分贝。

 赵工补充地质关联:第 19 段隧道的岩壁抗压强度 370 兆帕,与 1962 年山洞的岩体强度误差≤10 兆帕,这种一致性使反射角度的年变化量≤0.19 度,确保信号衰减的长期稳定。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19 处反射区的间距 19 米,与 1962 年的 “最佳反射周期” 完全相同,这个周期的数学依据是 “岩体声波传播速度 / 加密信号频率 = 19 米”,公式误差≤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