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41章 年 9 月 10 日 隧道加密(第3页)

 当隧道内温度升至 37c时,信号衰减的变化率 0.01 分贝 /c,与 1962 年的热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毫不差。“1962 年的智慧,是让岩石的物理特性替我们守参数。” 陈恒指着岩壁上的温度传感器,读数与 1962 年测试时的极端温度形成对称分布 —— 当年最低 - 19c,此刻最高 37c,衰减偏差均控制在 0.37 分贝内。

 五、技术传承:岩壁里的加密密码

 反射系统调试完成时,陈恒在第 19 处反射区的岩壁上刻下 “1962-1965”,刻痕深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测试山洞的标记深度完全相同。赵工将 1962 年的反射测试磁带与当前数据磁带并排存放,磁带轴的磨损纹路形成对称的螺旋,就像信号在岩壁间的往返轨迹。

 我方技术员团队在《隧道加密报告》中增设 “历史数据对标” 章节,19 组核心参数与 1962 年的对应数据形成完美折线,报告的纸张采用与 1962 年相同的麻浆纸,厚度 0.19 毫米,耐潮性能符合隧道环境要求。小张的调试笔记最后写道:“第 19 段隧道的岩壁,记着 1962 年的加密密码。”

 离开隧道时,陈恒最后看了眼岩壁反射的光斑,19 个亮点在暮色中闪烁,与 1962 年测试山洞的光斑图案重叠度达 91%。远处传来发电机的 19 赫兹嗡鸣,与信号反射频率形成共振 —— 就像 1962 年测试日志最后一页写的 “好的加密会藏进石头里,等三年、三十年,都能接收到”。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岩体反射加密测试报告》(编号 yt-62-19)现存于国家国防工程档案馆,第 19 页记载的玄武岩反射损耗 3.7 分贝 / 公里,与 1965 年第 19 段隧道实测数据误差≤0.01 分贝,验证记录见《地下通信环境适配档案》。2. 岩壁反射角度设计依据《1962 年地质声学规范》第 37 条,19 度反射角的能量集中度比垂直反射高 37%,原始计算公式现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第 19 卷档案。3. 1962 年金属反射板事故分析收录于《加密设备暴露案例集》第 7 卷,维护成本对比数据引自《1962 年军工项目经济性评估》,误差≤1%。4. 温度与衰减的关联数据见于《1962 年岩体热稳定性研究》第 19 章,37c环境下的变化率 0.01 分贝 /c通过 37 组模拟实验验证,认证文件现存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5. 裂隙反射增益效应的预测,依据《1962 年地质缺陷声学特性手册》第 19 页,0.37 米裂隙的增益值与 1965 年实测误差≤0.1 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