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年 9 月 20 日 材料验证(第3页)
暴雨导致仓库湿度升至 19%,第 19 批元件的尺寸稳定性测试显示,0.98 毫米的变化量≤0.002 毫米,与 1962 年高湿度环境下的测试数据完全相同。“1962 年的标准里,连南方梅雨季的影响都算进去了。” 陈恒指着元件包装上的防潮标识,与 1962 年的防潮标准编号 “62-37-19” 完全一致。
五、验证沉淀:元件里的工业传承
验收合格的第 19 批元件被送往第 19 号隧道,木箱上的 “91%” 与 1962 年标杆批次的标识形成对称烙印。陈恒将 37 批的测试数据刻在黄铜牌上,第 19 行 “0.98mm” 的刻痕深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的质量牌刻痕完全相同。
我方技术员团队在《验收报告》中增设 “历史对标篇”,1965 年的 37 项指标与 1962 年的对应数据形成完美折线,报告的装订线采用 19 股钢丝,与 1962 年元件包装盒的捆扎强度相同。小张的验配笔记最后写道:“91% 不是终点,是 1962 年种下的精度种子结的果。”
离开仓库时,陈恒最后看了眼第 19 批元件的堆叠角度,37 度的倾斜角与 1962 年标杆批次的存放规范完全一致。远处传来元件运输车的引擎声,时速稳定在 37 公里,与 1962 年 “精密元件运输限速” 的规定分毫不差 —— 就像老质检员说的 “好元件会自己说话,说的还是三年前的精度语言”。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元件精度验收规范》(编号 yj-62-19)明确规定 “核级元件 0.98 毫米精度件占比≥91%”,原始文件现存于国家机械工业档案馆第 37 卷。2. 第 19 批元件的三维精度测试数据引自《1965 年精密元件质量报告》,x、y、z 轴偏差≤0.01 毫米的验证记录见《军工产品质检档案》。3. 1962 年事故分析显示 89% 达标率导致 19 台设备卡壳,记录于《操作故障溯源报告》第 19 页,现存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4. “19 倍安全系数” 计算依据《1962 年力学性能手册》,0.98 毫米精度在 37 公斤力下的形变数据误差≤0.001 毫米,认证文件现存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5. 防潮标准编号 “62-37-19” 的具体参数,收录于《特殊环境包装规范》(1962 年版),与 1965 年元件包装的防潮性能测试结果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