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44章 年 9 月 25 日 电磁兼容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9 月 25 日 “地下长城” 测试区,频谱仪的指针锁定 37 赫兹频段,隔离度数值 “19 分贝” 与 1964 年反制系统的测试记录在示波器上形成重叠的水平线。陈恒的手掌按在屏蔽舱壁上,振动频率 37 赫兹的触感与 1964 年反制实验时的记录完全一致。我方技术员小李调整的滤波器参数,与 1964 年《电磁隔离手册》第 37 页的推荐值误差≤0.1。周边设备的干扰波形在屏幕上跳动,当 37 赫兹的峰值被压制至 - 19 分贝时,与 1964 年反制成功瞬间的波形图重合度达 98%。字幕浮现:当 “地下长城” 的 37 赫兹隔离度遇见 1964 年的反制水平,电磁兼容的测试数据里藏着技术防御的历史接力 —— 这是新工程对过往反制经验的实战继承。】

 一、测试环境:37 赫兹的战场复刻

 屏蔽舱的第 19 组接地桩上,1964 年的反制系统接地电阻测试记录被透明胶带覆盖,“0.37 欧姆” 的蓝色批注与当前测量值形成重叠的墨迹。陈恒铺设的测试线缆长度 19 米,与 1964 年反制实验的线缆布局完全对称,其中第 7 段的屏蔽层厚度 0.98 毫米,恰好抵消 37 赫兹的电磁耦合,与 1964 年《屏蔽设计规范》第 19 页的计算结果分毫不差。

 老工程师赵工调试周边设备的干扰源,第 37 号发电机的励磁频率被固定在 37 赫兹,输出功率 19 千瓦,与 1964 年截获的干扰信号强度误差≤0.1 千瓦。“1964 年就是这两个数字让我们吃了亏。” 他指着 1964 年的频谱档案,37 赫兹的干扰峰值与当前模拟信号的波形在坐标纸上形成镜像,半功率带宽均为 1.9 赫兹,“连干扰的‘脾气’都和当年一样”。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测试距离:干扰源与 “地下长城” 设备的直线距离 370 米,是 1964 年反制距离的 1.9 倍,却仍能复现相同的干扰场强。

 争议出现在是否加入雷电干扰:1964 年的反制测试未包含此场景。陈恒却调出 1964 年的《环境干扰补遗》,第 37 页注明 “需验证 37 赫兹与雷电脉冲的叠加效应”,当前模拟的雷暴电磁脉冲与 37 赫兹干扰叠加后,场强波动幅度 19%,与补遗中的预测数据完全吻合。“1964 年漏测的,现在得补上。”

 二、隔离验证:19 分贝的历史对标

 频谱仪的显示屏上,37 赫兹的隔离度数值稳定在 19 分贝,陈恒的指尖在屏幕上划出这条水平线,与 1964 年反制系统验收报告第 19 页的红线完全重合。赵工用 1964 年的指针式场强仪复测,指针摆动幅度 0.37 分贝,符合当年 “±0.5 分贝” 的精度要求,其中第 19 次测量的读数 19.0 分贝,与数字设备的误差≤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