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52章 年11月15日 寒冷测试

【卷首语】

 

【画面:1965 年 11 月 15 日四川深山测试场,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停在 - 3.7c,与 1962 年东北测试站的记录纸在投影仪上形成重叠的水平线。陈恒的橡胶手套按在加密设备外壳上,霜花在 19 秒内融化成水珠,与 1962 年《低温操作手册》第 37 页的描述完全吻合。我方技术员小李调试的湿度计显示 19%,这个数值使 - 3.7c的体感温度与东北测试时的 - 19c形成等效寒效,设备指示灯的绿光在寒风中稳定闪烁,与 1962 年同型号设备的低温响应曲线重合度达 98%。黎明前的测试日志上,“-3.7c” 的铅笔字迹与 1962 年的钢笔记录在放大镜下呈现相同的压力痕迹。字幕浮现:当四川深山的 - 3.7c遇见 1962 年东北的严寒,加密系统的稳定运行里藏着跨越三载的低温应答 —— 这是不同纬度对同一套耐受标准的历史共鸣。】

 

一、测试环境:-3.7c的寒效复刻

 

测试场的第 19 号掩体里,1962 年的低温测试设备与当前系统并排运行,温度计的读数同时锁定在 - 3.7c,误差≤0.1c。陈恒展开 1962 年的《寒区加密系统规范》,第 37 页明确 “核心设备需通过 - 3.7cx196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与本次测试的时长设定完全一致,其中第 19 小时的绝缘电阻检测要求≥1900 兆欧,与当前万用表的读数分毫不差。

 

老工程师赵工调整的风速仪显示 19 米 \/ 秒,这个数值使空气散热系数达到 1962 年东北测试的同等水平,设备表面的结霜速度 0.37 毫米 \/ 小时,与《低温环境影响报告》的预测误差≤0.01。“1962 年在佳木斯,-3.7c时的电缆脆性增加 37%。” 他指着 1962 年的电缆样本,其在 - 3.7c下的弯曲断裂次数 19 次,与当前测试的电缆耐受值完全相同,断裂截面的纤维分布在显微镜下形成对称图案。我方技术员小张计算寒效等效值:四川的 - 3.7c+19% 湿度 = 东北的 - 19c+60% 湿度,这个公式在 1962 年的《跨区域寒效换算手册》第 19 页有精确推导,与实测的设备运行参数偏差≤1%。

 

争议出现在是否加入冻雨测试:1962 年的东北测试未包含此场景。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补充预案,第 7 条注明 “南方寒区需验证 - 3.7c冻雨环境”,当前模拟的冻雨在设备表面形成 0.37 毫米冰层后,加密响应时间仅增加 0.19 秒,在允许范围内。“1962 年没遇到的,现在得补上这课。”

 

二、耐受验证:-3.7c的历史对标

 

1962 年的低温校准器在保温箱里发出嗡鸣,陈恒将其与当前温度计比对,-3.7c的示值误差≤0.01c,与当年送往计量院的检定结果完全一致。赵工操作的加密机在 - 3.7c环境下,密钥生成速度保持 19 组 \/ 分钟,与 1962 年测试的基准值误差≤0.1 组,其中第 19 组密钥的校验码在两地测试中完全相同,十六进制显示 “37A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