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52章 年11月15日 寒冷测试(第3页)

 

寒潮加剧时,测试场的温度降至 - 3.7c以下,启用 1962 年设计的加热补偿系统后,温度稳定回升至 - 3.7c±0.1c,补偿功率 190w,与当年的能耗记录误差≤1w。“1962 年的设计连温度波动都算进去了。” 陈恒指着补偿曲线,与 1962 年东北寒潮期间的调控曲线重合度达 98%,其中第 19 小时的补偿量 0.37kw?h,与理论计算值完全一致。

 

五、测试沉淀:低温里的技术传承

 

测试报告归档时,陈恒在 - 3.7c的数据旁加盖 1962 年的低温认证章,章面的冰裂纹图案与当前设备外壳的冷凝水纹路形成对称。赵工将 1962 年的低温测试磁带与 1965 年的数字记录并置,磁带轴的冻结痕迹与硬盘的低温运行日志形成跨越介质的呼应。

 

我方技术员团队在《寒冷测试报告》中增设 “历史对标” 章节,1962-1965 年的 37 组低温数据形成完整折线,报告的纸张在 - 3.7c环境下的抗撕裂强度 19n,与 1962 年测试用纸的性能完全相同。小张的测试笔记最后写道:“-3.7c不是冰冷的数字,是 1962 年冻在设备里的安全底线。”

 

离开测试场时,陈恒最后看了眼温度计,-3.7c的读数与 1962 年 11 月 15 日的记录在暮色中重叠。远处的加密机房传来设备运行的低鸣,散热风扇的转速在 - 3.7c时自动降至 1900 转 \/ 分,与 1962 年的节能设计完全同步 —— 就像 1962 年设计师说的 “好设备得经得住冻,因为严寒从不看日历”。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寒区加密系统技术规范》(编号 hy-62-19)明确核心设备需通过 - 3.7cx196 小时测试,原始文件现存于国家低温工程档案馆第 37 卷。2. 跨区域寒效换算公式引自《1962 年气象环境工程手册》第 19 页,四川 - 3.7c与东北 - 19c的等效验证误差≤1%,数据收录于《国防工程环境适应性研究》。3. 1962 年低温冲击测试记录显示,-3.7c时电缆弯曲断裂次数 19 次,现存于中国材料科学研究院档案库第 19 卷。4. 加热补偿系统的能耗数据依据《1962 年寒区设备节能规范》,190w 的功率与 1965 年实测误差≤1w,认证文件见国家能源局档案。5. 纸张抗撕裂强度测试符合《1962 年档案材料低温性能标准》,19n 的数值与 1965 年测试结果吻合,现存于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