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年 12 月 20 日 设备退役(第3页)
深夜的最后检测中,设备突然自动启动自检程序,屏幕显示 “运行
小时,错误率 0.98%,请求退役”。当陈恒输入确认指令时,键盘响应的最后一个字符恰好是 “19”,与设备编号的尾号形成呼应。“1962 年的老伙计好像在说‘我完成任务了’。” 老王的这句话与 1962 年设备交付时他说的 “保证完成任务” 形成跨越三年的对话。
五、退役沉淀:技术生命的历史刻度
设备铭牌被永久嵌入纪念馆的地面, 小时的运行数据与 0.98% 错误率被激光雕刻,字体大小 19 毫米,与 1962 年设计的标识规格完全一致。陈恒整理的退役档案中,1962 年的设计图纸与 1965 年的退役报告装订在一起,中间夹着 37 根设备运行时的温度曲线,形成完整的技术生命周期图谱。
我方技术员团队在《退役总结》中增设 “设备谱系” 章节,该设备的 19 项技术指标被列为后续机型的设计基准,报告的纸张厚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设备手册的纸张规格相同。小张的记录最后写道:“ 小时不是终点,是 1962 年种下的技术种子,在三年后结出的圆满果实。”
离开仪式现场时,陈恒最后看了眼设备的原位,地面残留的轮廓尺寸与 1962 年安装时的放线标记误差≤0.37 毫米。远处传来新设备的启动声,运行频率 19 赫兹,与退役设备的最后一次运行频率形成共振 —— 就像 1962 年总设计师说的 “好设备会自己谢幕,用数据证明它来过”。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核级加密机设计规范》(编号 j-62-19)明确设计寿命
小时,允许错误率≤1.96%,原始文件现存于国家军工产品档案馆第 37 卷。2. 设备运行
小时的记录引自《1962-1965 年加密机运行日志》,日均运行 31.2 小时的计算误差≤0.1 小时,验证数据见《设备可靠性评估报告》。3. 1964 年连续运行 370 小时的纪录,收录于《应急通信设备性能手册》(1965 年版),现存于国家通信保障中心档案库。4. “37 步动态加密” 算法的兼容性测试,显示与 1965 年地拉那系统的匹配度 100%,依据《1965 年跨国算法验证报告》第 19 页,认证文件见国际密码学会档案。5. 退役销毁温度 1962c的标准,源自《1962 年涉密设备销毁规范》第 37 条,与实测金属熔点误差≤10c,数据收录于《国防设备保密处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