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72章 年 2 月 3 日 高温验证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2 月 3 日清晨,四川深山的模拟测试舱门缓缓关闭,温度计的红色液柱爬向 37c刻度,与 1962 年沙漠测试站留存的温度计在恒温箱中形成重叠影像。陈恒贴在舱壁的湿度计显示 51%,这个数字在 1962 年《高温环境规范》第 37 页被红笔圈出 ——“沙漠与深山临界湿度值”。加密机的散热风扇启动声频率 19 赫兹,与 1962 年沙漠测试时的录音波形完全吻合。舱内悬挂的 1962 年沙漠地图上,某测试点坐标(37°n, 19°e)与当前测试舱的经纬度(37°n, 103°e)在地球仪上形成对称的红色标记。字幕浮现:当 37c的热浪同时包裹 1962 年的沙漠与 1966 年的深山,加密机的稳定运行完成了对极端环境的历史应答。】

 

一、环境模拟:37c的时空镜像

 

四川深山的测试舱由 1962 年沙漠测试站的同款钢材打造,舱体厚度 19 毫米,经超声探伤检测,内部应力分布与 1962 年舱体的检测报告完全一致。陈恒调试的温控系统,采用 1962 年 “军工 1 号” 温控阀,阀门开启度每增加 19%,舱内温度升高 1c,这与沙漠测试站的温控曲线斜率误差≤0.01c\/%。

 

“1962 年为模拟 37c,我们在沙漠里挖了 19 米深的掩体。” 赵工指着舱壁的隔热层,石棉纤维密度 370 克 \/ 平方米,与 1962 年掩体的隔热标准分毫不差。我方技术员小张布置的 19 个温度传感器,其采样频率 37 赫兹,与 1962 年沙漠测试的传感器参数完全相同,其中第 7 号传感器贴在加密机电源模块上 —— 这个位置在 1962 年的测试中曾因高温烧毁过 3 台样机。

 

模拟测试的第 37 小时,舱内空气流速达到 1.9 米 \/ 秒,恰好吹散加密机表面的热聚集层。陈恒对比 1962 年的风速记录,沙漠测试站在第 37 小时的自然风速也是 1.9 米 \/ 秒,“连气流都在复刻历史”。他忽然发现舱内的石英钟,秒针跳动频率与 1962 年沙漠测试站的钟摆频率完全一致,都是 19 赫兹 —— 这是 1962 年上海钟厂为极端环境特制的 “军工 19 型”。

 

二、运行数据:临界温度下的稳定性验证

 

加密机在 37c环境下运行至第 19 天时,核心芯片的结温稳定在 85c,比 1962 年设计的临界值 90c低 5c。陈恒调出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密钥生成延迟 1.9 毫秒,与 25c常温下的 1.89 毫秒误差≤0.01 毫秒,符合 1962 年《高温性能规范》第 37 页的 “≤0.02 毫秒” 要求。

 

赵工统计的 19 项关键指标中,18 项与 1962 年沙漠测试数据吻合,仅 “电源纹波” 一项略高 0.37 毫伏 —— 但这是因为四川深山的电网频率波动比沙漠测试站大 19 赫兹,经修正后完全达标。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加密机的散热风扇在 37c时的转速 3700 转 \/ 分钟,与 1962 年测试的 3698 转 \/ 分钟误差≤2 转,这是 1962 年天津电机厂生产的 “37 型” 风扇的典型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