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年 2 月 3 日 高温验证(第2页)
最严苛的验证在第 37 天进行:突然切断冷却系统,舱内温度在 19 分钟内升至 45c。加密机自动启动过热保护,保存当前密钥的时间 1.9 秒,与 1962 年沙漠测试中遭遇沙暴时的应急响应时间完全相同。陈恒打开保护日志,第 19 条记录 “强制散热启动” 的指令代码,与 1962 年应急程序的代码一字不差,只是增加了适应山区湿度的 19 行修正语句。
三、数据传承:1962 与 1966 的数值闭环
陈恒摊开的 1962 年沙漠测试报告第 19 页,“37c环境下连续运行 370 小时无故障” 的红色印章,与 1966 年四川测试的同页记录形成对称图案。用 1962 年的计算尺复算两地数据:四川测试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1962 小时,是 1962 年沙漠测试 981 小时的 2 倍,恰好符合 “每迭代一次设计,寿命翻倍” 的 1962 年规划。
赵工对比的 19 组环境参数中,“昼夜温差” 均为 19c(沙漠 37c\/18c,深山 37c\/18c),这使得加密机的热胀冷缩应力完全一致。我方技术员小张发现,两地测试的加密机虽然生产批次不同,但核心电容的容差变化均为 0.37%\/ 年,符合 1962 年《电子元件筛选标准》第 37 页的 “≤0.5%” 要求。
“1962 年的沙漠数据,是今天的校准基准。” 陈恒指着测试舱壁的校准点,1962 年用激光打标的 “37c” 刻度,与当前温度计的指示位置误差≤0.1c。当将 1966 年的错误率 0.37% 换算成 1962 年的测试时长标准(每天运行 19 小时),结果与沙漠测试的 0.38% 误差≤0.01%,形成完美的数学闭环。
四、心理博弈:标准认知的代际碰撞
测试进行到第 19 天,年轻工程师小王在晨会提出:“37c的标准太保守,国际上已经放宽到 40c。” 他的 ppt 上显示某国外品牌的高温测试数据,但陈恒却翻开 1962 年的事故档案 ——1962 年 8 月,某设备在 38c环境下运行 19 小时后密钥崩溃,导致核爆数据传输中断 37 分钟。
赵工展示的 1962 年专家评审记录第 37 页,19 位专家中有 17 位坚持 “37c为绝对上限”,理由是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极端温度常达 37c。我方技术员小李连夜做的对比实验显示:在 38c环境下,加密机的错误率骤升至 1.9%,是 37c时的 5 倍,与 1962 年的事故数据完全吻合。
深夜的测试舱旁,小王用 1962 年的示波器观测 37c与 38c的波形差异,发现 38c时第 19 个加密脉冲出现明显畸变。陈恒递给他 1962 年的晶体手册,第 37 页标注该型号晶体的 “居里点 37.5c”—— 这正是保守标准的技术根源。当小王在测试记录上签字时,笔尖力度从最初的 190 克 \/ 平方毫米降至 180 克,“1962 年的标准,是用事故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