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79章 科研楼的大字报与 “67 式密码机”(第2页)

 

赵工保存的《1966 年 1 月科研楼日志》第 19 页,用铅笔记录:“1 月 5 日,西墙大字报覆盖了 1962 年的技术成就展照片”,照片上 “核爆加密设备” 的一角仍从标语缝隙中露出,设备的体积参数 “37x19x19 厘米”,与陈恒草图上 “67 式” 的目标体积 “7.4x3.8x3.8 厘米” 形成 80% 的缩减比例 —— 这组数字被某参观者用红笔圈出,旁注 “反动的精确主义”。

 

我方技术员小张的绘图板上,残留着被撕毁的草图初稿,碎纸上 “频率稳定度≤0.37pp” 的参数,与 1962 年《晶体管设备规范》第 37 页的要求误差≤0.01pp。他回忆 1 月 8 日的混乱中,陈恒将完整草图折成 19 厘米见方的小块,塞进 1962 年核爆观测时用过的铝制饭盒 —— 饭盒的内壁,仍留着 37 道因长期盛放演算纸形成的压痕。

 

“1962 年我们躲在防空洞测数据,现在躲在实验室画草图。” 陈恒的手指在草图 “抗冲击设计” 处反复摩挲,这里的圆弧半径 1.9 毫米,源自 1962 年设备运输时的碰撞测试数据。实验室的温度计显示 19c,与 1962 年晶体管首次测试时的环境温度完全相同,只是当时的窗外是核爆后的尘埃,如今是纷飞的标语纸。

 

二、草图的技术基因

 

“67 式密码机” 最初草图的左上角,有一行被划掉的 “66 式” 字样,墨痕下隐约可见 “沿用 1962 年 37 级加密框架” 的铅笔字。陈恒用红笔标注的 19 项核心参数中,11 项直接引用 1962 年的测试数据,其中 “工作温度 - 37c~37c” 的范围,与 1962 年核爆区域的极端温度记录完全吻合。

 

赵工对比的 1962 年设备蓝图第 19 页,“真空管阵列” 的布局与草图上 “晶体管矩阵” 的排列形成镜像 —— 只是将 37 支真空管替换为 37 组晶体管,每组的间距从 19 毫米缩减至 3.8 毫米,恰好是 80% 的比例。我方技术员小李发现,草图上 “电源模块” 的线路走向,与 1962 年他父亲绘制的 “核爆备用电源” 线路在 19 处节点重合,其中第 7 处的保险丝规格 “3.7 安培”,四年来从未变更。

 

最直接的传承证据在加密算法区:草图上 “蒙语谚语加密模块” 的初始构想,源自 1962 年《多语种加密研究》第 37 页的 “民族语言冗余度分析”,当时的结论是 “蒙语元音特征适合加密,冗余度 19%”,这与草图上 “19 位元音密钥” 的设计完全对应。陈恒在草图旁贴的 1962 年语料分析表,纸张泛黄程度与周围的标语纸形成鲜明对比,经色度仪测量,L * 值 73.7,比 1966 年的新纸低 19 个单位 —— 这是自然老化的精确计量。

 

三、压力下的坚持与博弈

 

1 月 12 日的 “技术革命会” 上,某年轻技术员提出用 “全新加密框架” 替代 1962 年体系,他在黑板上画的 “革命式线路图”,恰好与陈恒草图的 37 度倾斜角相反,呈 19 度仰角。“1962 年的老东西就是束缚!” 他的粉笔在 “37 级优先级” 上重重划过,粉笔灰落在前排赵工捧着的 1962 年实战报告上,覆盖了 “核爆后 37 小时通信恢复” 的关键记录。

 

陈恒展示的 1962 年故障案例,第 19 页记载某设备因简化加密层级,导致密钥被破解,修复耗时 37 天,与当前模拟推演的结果误差≤1 天。“不是不能变,是变了要死人。” 他的钢笔在草图 “核级加密” 字样上停顿,笔尖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在相同位置的批注力度完全相同。赵工补充的成本测算显示:沿用 1962 年框架可节省 37% 的研发时间,而全新设计的失败风险高达 19 倍,这组数据被某干事用 “革命不是算账” 的红笔批在页边。

 

深夜的技术组会议在实验室角落召开,手电筒的光束照亮草图的 19 处争议点。年轻工程师小王坚持 “删掉 1962 年的冗余设计”,他的指甲在 “抗核辐射涂层” 参数上划出痕迹,这个参数恰是 1962 年用 37 次辐射测试定下的。当陈恒掀开实验室角落的防尘布,露出 1962 年的辐射检测仪,指针在 0.37 毫伦琴处的颤动,与小王手机械手表的秒针频率完全同步 —— 这是 1962 年留下的 “技术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