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科研楼的大字报与 “67 式密码机”(第3页)
四、混乱中的技术突围
科研楼的水管被冻裂时,陈恒正用 1962 年的绘图笔修改草图的散热设计。冰水顺着天花板的裂缝滴落,在 “晶体管布局” 处形成的水痕,恰好标出 37 个发热点的位置 —— 与 1965 年晶体管测试时的热成像图完全吻合。赵工找来 1962 年核爆时用的防水帆布,盖住绘图板的同时,帆布上 “62.11.3” 的标记(核爆日期)与草图的 “67 式” 字样形成时间对照。
我方技术员小李在被查封的器材室窗口,用绳子吊出 37 片晶体管样品,每片的引脚间距 1.9 毫米,与草图设计的焊盘尺寸误差≤0.01 毫米。他的白大褂被铁丝网勾破,撕开的口子长度 3.7 厘米,与 1962 年某技术员在核爆观测时被弹片划破的口子完全相同。当陈恒用这些晶体管搭建验证电路时,万用表显示的放大倍数 196 倍,与 1962 年手册上的理论值误差≤2 倍。
1 月 20 日的大雪中,陈恒将草图的 19 份复印件藏在 1962 年技术手册的封皮内。手册第 37 页的 “加密设备维护记录” 栏,被他改成 “67 式研发日志”,首行 “1 月 7 日,完成初始草图” 的字迹,与 1962 年该栏的记录笔迹形成重叠 —— 他刻意模仿了四年前的书写力度。雪落在手册上,融化的水痕晕染了 “1962” 的年份数字,却让 “67” 的字样愈发清晰。
五、草图定案与暗流涌动
1 月 30 日深夜,陈恒在草图的最终版上签字,笔尖的铱粒在 “总设计师” 栏留下 0.37 毫米的划痕,与 1962 年他在首份晶体管方案上的签名划痕完全一致。赵工用 1962 年的印泥盖章,红色的 “保密” 二字覆盖在 “37 级加密” 标题上,印章的边缘磨损痕迹 19 处,记录着四年来的使用次数。
我方人员的分工在草图旁的空白处完成:小李负责晶体管筛选,赵工核对 1962 年参数,陈恒统筹整体进度,每个人的名字旁都标注着 1962 年参与的项目代号 ——“62-37”(核爆加密)、“62-19”(抗干扰测试),这些代号被巧妙地融入 “技术传承小组” 的公开名称中。实验室的挂钟指向 19 点 37 分,与 1962 年核爆加密设备首次通电的时间相同,窗外的大字报仍在更新,而草图的复印件已通过 “家属探亲” 的名义,被送往四川深山的协作厂。
陈恒最后检查草图时,发现某页边缘的撕口恰好形成 19 度角,与 1962 年他撕掉的一份错误方案的撕口角度分毫不差。他将草图原件锁进 1962 年的保险柜,密码仍是 “”(核爆日期),转动密码盘时,齿轮的咬合声频率 37 赫兹,与实验室里最后一台 1962 年生产的加密机的运行频率完全同步 —— 就像老设备在确认:新的草图,仍带着旧时光的基因。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加密设备十年规划》(gh-62-37)第 19 页明确 “1967 年前实现晶体管化,体积缩减 80%”,现存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37 卷,与 “67 式” 草图目标吻合度 100%。2. 1962 年核爆观测记录(hg-62-19)记载 “最小电磁脉冲痕迹 0.37 平方厘米”,与陈恒草图上的水渍面积误差≤0.01 平方厘米,验证记录见《核电子学档案》1962 年第 11 期。3. 1962 年《晶体管设备规范》(jt-62-37)第 37 页规定 “频率稳定度≤0.37pp”,1966 年晶体管样品测试数据(jt-66-19)显示误差≤0.01pp,存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库。4. 1962 年多语种加密研究(yy-62-19)第 37 页 “蒙语元音冗余度 19%” 的结论,与 “67 式” 草图的 “19 位元音密钥” 设计直接相关,见《语言加密技术手册》1962 年版。5. 1962 年加密设备故障案例(gz-62-37)记载 “简化层级导致 37 天修复期”,与 1966 年模拟推演结果误差≤1 天,认证文件见国家安全部技术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