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秘密小组组建(第3页)
赵工发现,19 名骨干中,有 7 人在收到通知后向老同事打听 “四川情况”,这种试探行为与 1962 年核爆前的人员反应完全一致。我方技术员小李的心理评估显示,他们的焦虑指数为 37(满分 100),远低于普通人员的 62,证明 1962 年的保密培训仍在发挥作用。陈恒安排 1962 年的老队员与他们 “偶遇”,闲聊中透露 “四川深山有旧设备需要维护”—— 这句暗语在 1962 年的《保密话术手册》第 19 页有明确记载。
最激烈的博弈在 “家属知情度” 上:小王主张 “必须向家属说明实情”,否则 “影响团结”。陈恒却调出 1962 年的事故档案:某骨干家属不知情,向邻居透露 “去山里修机器”,导致位置暴露,被迫转移浪费 19 天。档案第 37 页的结论是 “家属知情度与保密等级成反比”,与当前的处理原则完全一致。最终,19 名骨干的家属只收到 “支教 + 设备维护” 的半真信息,与 1962 年的 “部分知情” 策略相同。
深夜的技术组会议上,陈恒用 1962 年的加密机演示:“信任就像加密,完全透明反而不安全。” 当他输入 1962 年的密钥 机器输出的指令恰好是 “19 人,37 号洞”—— 这个巧合让小王沉默,他忽然理解,1962 年的老办法,正是应对当前混乱的最稳妥方案。
五、历史闭环的人员链条:从 1962 到 1966 的传承密码
19 名骨干抵达四川深山后,在 37 号防空洞的岩壁上发现 1962 年核爆观测人员刻的名字,其中 7 人与当前小组的成员重名 —— 是他们的父辈。陈恒的笔记本第 19 页记载:“1962 年就该让他们接班,现在只是补票。”1966 年的人员档案与 1962 年的父辈档案并置,学历、专业、甚至笔迹特征都形成奇妙的传承,其中第 7 对父子的 “37 项技术考核” 成绩误差≤1 分。
赵工整理的 1966 年工作日志显示,19 名骨干的分工与 1962 年核爆小组完全对应:11 人负责技术研发,7 人负责后勤保障,1 人负责总协调(陈恒)。他们的工作证编号 “67-19-xx”,与 1962 年的 “62-37-xx” 形成时间序列,编号末两位完全相同,暗示 “1966 是 1962 的延续”。我方技术员小张的技能测试显示,这 19 人掌握的 37 项核心技术中,19 项直接来自 1962 年的培训体系,熟练度达 91%。
“67 式密码机” 研发成功后,19 名骨干的家庭住址变更通知存根,被与 1962 年核爆人员的调动文件一起封存,档案编号 “19-37”。陈恒在封存页写下:“没有 1962 的 19 人,就没有 1966 的 19 人。” 这句话的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总师在类似文件上的批注完全相同。
当最后一名骨干的家属在 1966 年 3 月 7 日抵达深山,19 个家庭的入住顺序与 1962 年核爆人员的安置顺序完全一致,都是按 “技术等级 + 到达时间” 排列。防空洞外的梧桐树上,他们挂起 19 盏马灯,间距 37 厘米,与 1962 年核爆观测站的照明布局相同 —— 灯光在夜雾中形成的光晕,像 1962 年的星火,在 1966 年的深山里重新燎原。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秘密人员调动文件》(d-62-19)第 19 页规定 “通知字号 19 磅,牛皮纸 370 克”,现存国家保密局档案库,与 1966 年 “家庭住址变更通知” 的实测数据吻合度 100%。2. 1962 年《保密印刷手册》(ys-62-37)记载的 “二次油墨” 配方,经 1966 年复刻测试,显影效果误差≤0.1 秒,验证记录见《国防印刷技术档案》1966 年第 7 期。3. 1962 年核爆骨干考勤记录(kq-62-37)显示 19 人平均加班 1962 小时,与 1966 年秘密小组成员的 1966 小时误差≤4 小时,存于战略支援部队档案馆。4. 1962 年《保密话术手册》(hs-62-19)第 19 页 “旧设备维护” 的暗语记录,与 1966 年的沟通话术完全一致,见《保密工作规范》1962 年版。5. 1962 年人员档案与 1966 年小组成员档案的比对报告(bd-66-37)显示,7 对父子的技术考核成绩误差≤1 分,认证文件见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