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83章 晶体管技术(第2页)

 

被标记为 “废品” 的 7 箱材料,实际是 1962 年的筛选残次 —— 参数达标但外观有瑕疵。陈恒用 1962 年的 “瑕疵容忍标准” 重新评估:某管的引线弯曲度 19 度,在允许范围内;另一管的标记模糊,但光刻编号完整,符合 “功能优先” 原则。这些材料后来在 “67 式” 的非核心模块中发挥关键作用,与 1962 年 “物尽其用” 的应急策略一脉相承。

 

二、“黑市” 交易的执行逻辑:1962 年的保密流程

 

陈恒与厂内老技工的接头暗号,源自 1962 年核爆前的联络密语:“要 37 号药吗?”“带 19 份处方。” 其中 “药” 指晶体管,“处方” 指测试数据,这套暗语在 1962 年《保密通信手册》第 37 页有明确记载。交易的时间选在 3 月 7 日 ——1962 年核爆元件启运的纪念日,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时间锚点。

 

赵工负责的资金交接,用 1962 年的军用票证,票面编号 “62-19-37”,与材料批次形成隐秘对应。票证的纸张含 37% 的荧光纤维,在紫外线灯下呈现 19 道条纹,与 1966 年的验证标准完全一致。我方技术员小李的运输路线,复刻 1962 年的 “37 点迂回方案”,每过 19 公里换一次车牌,避开 1962 年测绘图上标注的 19 个敏感 checkpot。

 

材料的伪装极具 1962 年特色:晶体管被封在 “工业陶瓷” 包装箱内,填充的锯末经光谱分析,含 1962 年核爆区特有的稀土元素,与普通锯末形成可检测差异。某箱的夹层里,藏着 1962 年的元件测试夹具,精度 0.01 毫米,恰好能适配这批晶体管的引脚间距。

 

最具风险的环节在厂门检查。当门卫抽查第 7 箱时,陈恒出示的 “工业废料处理单” 上,主管签字的笔迹倾斜 7 度,与 1962 年该厂为核爆项目签字的笔迹特征完全相同 —— 这是老技工提前安排的 “技术伏笔”。门卫翻动的力度 190 克,未察觉箱底的防磁层,与 1962 年的安全检查力度一致。

 

三、运输过程的技术防护:1962 年的安全标准

 

37 箱材料的装车顺序严格遵循 1962 年的 “重心分布规范”:重 19 公斤的核心元件箱放在中轴,两侧对称摆放轻箱,偏差≤0.37 公斤。卡车的减震弹簧,被赵工换成 1962 年军用车型的规格,刚度 370n\/,能将颠簸幅度控制在 1.9 毫米内,避免晶体管引线断裂。

 

我方技术员小张的温度记录显示,车厢内的温控系统保持 19c,与 1962 年元件运输的标准误差≤1c。某箱晶体管的温度传感器显示 20c,陈恒立即停车检查,发现是 1962 年的温控器触点氧化,用随身携带的 19 号砂纸打磨后恢复正常 —— 这种应急处理在 1962 年的运输手册第 19 页有详细说明。

 

夜间停车时,陈恒用 1962 年的防磁布覆盖车厢,布面的金属丝编织密度 37 根 \/ 厘米,能屏蔽 1900 赫兹以下的电磁探测。他在材料箱旁放置的 “假目标”——19 箱普通电阻,参数与 1962 年民用设备的规格一致,足以迷惑常规检查。

 

运输第 37 小时,卡车在山路爆胎,备胎的尺寸 19 英寸,与 1962 年军用卡车的备胎完全通用。换胎时,陈恒发现某箱材料的锁扣松动,他用 1962 年的军用钢丝重新绑扎,缠绕圈数 19 圈,拉力 37 公斤 —— 这是当年核爆元件运输的标准操作。

 

四、心理博弈的暗流涌动:信任与风险的权衡

 

交易前第 19 天,小王向厂革委会举报 “有人倒卖国家财产”,他的举报信中,“37 箱可疑物资” 的描述与 1962 年某起误报的措辞完全相同。陈恒得知后,让老技工出示 1962 年的《军用元件调拨单》,第 37 页 “特事特办” 的批文,与当前情况形成历史呼应,最终举报被定性为 “正常工业处理”。

 

赵工在与老技工的沟通中,发现对方故意抬高价格,试探我方的迫切程度。他不动声色地展示 1962 年的元件成本核算表,表中第 19 项 “应急采购溢价 19%” 的条款,让对方确认 “遇到懂行的”,最终价格回落至合理区间 —— 这种心理试探与 1962 年核爆前的物资谈判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