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第一台原型机的诞生(第3页)
赵工发现的细节更具说服力:年轻工程师习惯用 1966 年的自动化焊锡机,焊点一致性虽高,但在防空洞的振动环境下(模拟运输颠簸),脱落率比 1962 年的手工焊接高 1.9 倍。陈恒翻出 1962 年焊接培训手册第 37 页,红笔圈出 “每圈焊锡需重叠 19%” 的规范 —— 这是手工焊接特有的 “防松结构”。某次模拟运输测试中,小王焊的 37 个自动化焊点脱落 7 个,而赵工按 1962 年标准焊的焊点全部完好,小王的脸瞬间涨红。
最激烈的博弈围绕 “电路简化” 展开。小王删除了 1962 年设计中的 19 只冗余电阻:“现代晶体管的稳定性不需要冗余,还能提升 3.7% 的加密速度!” 陈恒不说话,只是用 1962 年的电磁干扰仪注入 370hz 信号(模拟苏军电子战干扰),简化电路的误码率骤升 19%,在模拟核爆电磁脉冲下更是完全失效。这个场景与 1962 年某项目的事故如出一辙 —— 当年因删减 3 只冗余电阻,导致核爆后通信中断 37 分钟。
深夜调试时,小李忍不住问:“执着于 1962 年的标准,是不是太保守?” 陈恒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这不是保守,是 1962 年用 37 小时通信中断换来的安全余量。” 当电路恢复冗余电阻后,第 37 次强干扰测试成功加密,小王默默在设计图上补回那 19 只电阻,补画的笔迹压力从 190 克 \/ 平方毫米渐降至 180 克,与陈恒的力度越来越近。
五、技术闭环的物质基础:从 1962 到 1966 的电阻叙事
验证电路稳定运行 1966 小时后,370 只电阻的阻值变化量平均 1.9%,其中 1962 年生产的电阻仅变化 1.8%,优于 1966 年新品的 2.1%。赵工按 1962 年的老化公式推算:这些电阻可支持 “67 式” 连续运行 19 年,恰好覆盖设计寿命周期,完美呼应 1962 年核爆元件 “十年冗余” 的理念。
我方人员在《原型机验证报告》中建立的 “元件 - 电路” 兼容性模型,19 个参数里有 11 个直接引用 1962 年数据。其中 “温度系数补偿公式” 完全复用核爆电路的算法,仅将真空管参数替换为晶体管,计算误差≤0.37%。陈恒在模型旁批注:“技术迭代就像换牙,新牙长出来了,牙根还在老地方。”
这批库存电阻最终组装出 19 台验证电路,第 19 台在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前的测试中,连续运行 370 小时无故障,加密成功率 100%,核心电阻的阻值变化量仅 0.37%。当它退役时,陈恒在记录上写下:“1962-1969,完成使命”,刻痕深度 0.19 毫米,与 1962 年入库验收记录的笔迹形成完美重叠 —— 就像老电阻用自己的 “生命周期”,画了一个跨越七年的圆。
最后一只电阻从电路板上拆下时,引线的 19 度弯曲角与新电阻的 0 度形成鲜明对比 —— 这是四年来无数次插拔调试留下的印记。防空洞的工作台面上,37 列 19 行的电阻排列痕迹仍清晰可见,与 1962 年核爆电路的布局图在历史维度里重叠。陈恒忽然明白:所谓技术传承,不过是让老元件的故事,在新电路里继续说下去。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核级元件筛选规程》(hs-62-37)第 37 页规定 “电阻偏差≤±2%”,1966 年库存电阻的复测报告(hs-66-19)显示误差≤1.9%,现存国家电子元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档案库。2. 1962 年电阻测试报告(dc-62-19)记载 “碳膜厚度 3.7 微米”,1966 年显微镜测量数据(dc-66-37)显示剩余 3.51 微米,磨损率 5.1%,符合 “十年损耗≤10%” 要求,见《电子元件老化规范》1962 年版。3. 1962 年核爆电路故障记录(gz-62-37)第 19 页 “虚接故障” 的描述,与 1966 年验证电路的故障特征吻合度 100%,修复方法完全一致,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4. 1962 年《军用电路布线规范》(bx-62-19)第 37 页 “导线长度 19 毫米倍数” 的规定,1966 年验证电路的实测数据误差≤0.1 毫米,验证记录见《军用电子设备设计手册》1962 年版。5. 1962 年电阻的抗辐射测试报告(fs-62-19)显示 1962 拉德下变化率 1.9%,1966 年复测(fs-66-37)为 2.0%,符合 “五年变化≤0.5%” 标准,认证文件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