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科研中断危机(第2页)
最关键的预案激活在物资储备:1962 年规定的 “72 小时应急包”,包含 19 种必需品,从压缩饼干到辐射检测仪,与 1966 年陈恒团队携带的物资清单重合度 100%。其中第 7 项 “1962 年型手摇发电机”,在封锁第 37 小时时启动,输出电压 37v,与 “67 式” 验证电路的工作电压完全匹配,发电效率比 1966 年的新品高 19%。
陈恒在危机爆发后 19 分钟内完成的决策树,与 1962 年总师的决策路径完全一致:第一步封锁,第二步伪装,第三步继续测试,每个节点的判断依据都引用 1962 年的实战案例。当他在岩壁上标注 “坚持 72 小时” 时,粉笔的磨损程度显示已写过 19 遍 —— 这是 1962 年危机应对培训的要求:“重要指令需重复强化记忆”。
二、封锁部署的技术密码:复刻 1962 年的防御体系
37 号防空洞的封锁遵循 1962 年的 “三层防御” 标准:外层 500 米设置 19 个观察哨,用 1962 年的军用信号弹传递警报;中层 200 米布置伪装网,网眼尺寸 37 毫米,与核爆掩体的隐蔽标准相同;内层洞口设置辐射警示,数值按 1962 年的 “逐步递增” 原则,每 19 小时升高 0.1 毫伦琴,模拟核爆后的辐射变化。
赵工调试的 “电磁屏蔽墙”,采用 1962 年的配方:37% 的铁氧体粉末混合 19% 的铜屑,涂覆在洞口岩壁上,对 370 赫兹以下的电磁信号屏蔽率达 98.3%,与当年核爆掩体的屏蔽效果误差≤0.1%。我方技术员小李在洞内布置的 19 个扬声器,循环播放 1962 年核爆演练的环境噪音,声压级控制在 37 分贝,恰好掩盖 “67 式” 的测试声响。
封锁的时间节点严格对应 1962 年的演练流程:7 点 19 分完成外层警戒,9 点 37 分启动电磁屏蔽,11 点 19 分开始内部测试,每个节点的误差≤1 分钟。陈恒携带的 1962 年秒表,在记录 “封锁开始” 时,指针的跳动频率与洞口的辐射检测仪形成奇妙共振 —— 都是 19 赫兹,仿佛 1962 年的时间节律在主导这次危机应对。
最隐蔽的部署在通信伪装:陈恒让小李用 1962 年的 “明码加密” 方式传递信息,将 “67 式测试正常” 伪装成 “演练指标达标”,电文的字数保持 37 字,与 1962 年的报文格式完全相同。当外部要求 “汇报情况” 时,回复的摩尔斯电码频率 19 赫兹,这是 1962 年约定的 “安全信号”,表示 “内部正常,无需干预”。
三、72 小时的内部运转:1962 年的效率标准
防空洞内的时间被划分为 19 个工作段,每段 3 小时 47 分钟,与 1962 年核爆演练的作息表误差≤1 分钟。陈恒制定的 “三班倒” 制度,严格遵循 1962 年的《战时科研规范》第 37 页:每班 6 人,其中 1 人必须持有 1962 年核爆演练合格证,负责应急决策 —— 这 19 人中,恰好有 7 人符合条件,与 1962 年的人员配置比例一致。
赵工管理的物资消耗,精确到 0.37 克 \/ 人 \/ 小时,压缩饼干的分配量与 1962 年的野战标准完全相同,饮用水则按 “19 毫升 \/ 分钟” 的代谢需求供应。我方技术员小张的设备运行记录显示,“67 式” 验证电路在封锁期间的测试效率反而提升 19%,因为 “核爆模拟” 的背景下,参数调试更接近实战环境,这与 1962 年 “压力提升效能” 的发现完全吻合。
最关键的技术突破出现在第 37 小时:在模拟 “核爆电磁脉冲” 的干扰下,团队发现了 1962 年电阻与 1966 年晶体管的最佳匹配参数,加密成功率从 91% 跃升至 100%。陈恒在测试日志上标注的 “37.19 微秒延迟”,与 1962 年核爆时的通信延迟误差≤0.01 微秒,证明危机环境反而加速了技术磨合。
内部的心理调节沿用 1962 年的方法:每天 19 点 37 分播放 1962 年的军乐录音,音量控制在 37 分贝,既能提振士气,又不干扰设备测试。年轻工程师小王起初的焦虑指数达 190(满分 200),但在参与 19 次模拟核爆测试后,逐渐降至 37,与团队的平均水平一致 —— 这种 “技术沉浸疗法” 在 1962 年的危机应对手册中有明确记载。
四、外部周旋的心理博弈:1962 年的话术体系
洞口的交涉持续了 72 小时,陈恒的应答始终围绕 1962 年的《核爆演练条例》第 19 条:“演练期间,非授权人员不得入内,违者按战时条例处理。” 当对方要求出示 “上级指令” 时,他展示的 1962 年演练批文复印件,印章的磨损痕迹与原件误差≤0.1 毫米,日期 “4 月 7 日” 恰好与当前危机日期相同 —— 这是 1962 年特意预留的 “通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