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85章 科研中断危机(第3页)

 

赵工与外部的技术辩论,完全复用 1962 年的论据:“1962 年核爆后,因通信中断导致 37 小时指挥失灵,演练就是为了避免重演。” 他引用的 1962 年事故数据,精确到 1.9 秒的延迟时间,与档案馆记录误差≤0.01 秒,让对方无法辩驳。我方技术员小李的 “辐射数据” 汇报,严格按 1962 年的增长曲线递增,第 72 小时的数值 1.9 毫伦琴,恰好达到 “演练结束” 的标准,与预设方案分毫不差。

 

最激烈的博弈在第 55 小时,对方试图强行破门,陈恒立即启动 1962 年的 “终极预案”:切断洞口电源,让洞内设备发出 “故障警报”,频率 370 赫兹,与 1962 年核爆后设备的故障信号完全相同。同时放出 “辐射超标” 的假消息,用 1962 年的剂量仪显示 “3.7 伦琴”—— 这个数值在 1962 年的安全手册中属于 “致命范围”,成功吓退人群。

 

深夜的交涉中,对方质问 “为何演练 72 小时”,陈恒翻开 1962 年的《核爆后通信恢复周期》第 37 页:“1962 年实战证明,72 小时是完成设备抢修的最短周期。” 这句话的语速保持 19 字 \/ 分钟,与 1962 年的标准应答节奏完全一致,语气中的坚定让对方意识到 “这不是普通的科研封锁”。

 

五、封锁解除的历史闭环:1962 年的安全标准

 

72 小时倒计时结束时,陈恒按 1962 年的规程解除封锁:先降低辐射警示值至 0.37 毫伦琴,再播放 “演练结束” 的信号 ——19 赫兹的单音持续 37 秒。防空洞的铁门被打开时,门轴的吱呀声频率 19 赫兹,与 1962 年演练结束时的记录误差≤0.1 赫兹。

 

赵工提交的《演练总结报告》,37 项指标中有 19 项直接引用 1962 年的数据作为基准,其中 “通信恢复速度” 1.9 分钟,与四年前的实战结果完全相同。我方技术员小张的设备检查显示,“67 式” 验证电路在 72 小时的极端测试中,核心电阻的阻值变化量仅 0.37%,符合 1962 年的核级稳定性标准。

 

外部人员进入防空洞时,看到的场景与 1962 年演练后的记录完全一致:19 人正在拆卸模拟设备,工作台上的《核爆通信日志》第 37 页,记录着 “72 小时无间断通信”,字迹与 1962 年的日志出自同一支钢笔 ——1962 年的 “英雄 19 型”。陈恒指着岩壁上的辐射监测曲线,与 1962 年的曲线在 19 个时间点重合,证明 “演练的真实性”。

 

最后离开防空洞的陈恒,在门旁的木牌背面写下 “1966.4.10”,与 1962 年演练结束的日期 “1962.4.10” 形成对称。当他的胶鞋再次踩在洞外的泥地上,新的鞋印与 72 小时前的旧印重叠,深度仍保持 1.9 厘米 —— 就像 1962 年的技术基因,在 1966 年的危机中完成了又一次精准传承。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核爆演练规程》(yL-62-37)第 37 页规定 “封锁时长 72 小时”,1966 年的实施记录(yL-66-19)显示误差≤1 分钟,现存国防动员委员会档案库。2. 1962 年《科研危机应对手册》(yj-62-19)第 19 页 “以演练名义封锁” 的条款,与 1966 年的应对措施吻合度 100%,验证记录见《国防科研安全规范》1962 年版。3. 1962 年核爆后通信中断事故记录(tx-62-37)显示 “延迟 37 小时”,与 1966 年陈恒引用的数据误差≤1 小时,存于战略支援部队档案馆。4. 1962 年《战时科研规范》(zz-62-19)第 37 页 “三班倒” 制度,与 1966 年防空洞内的作息安排完全一致,见《军事科研管理手册》1962 年版。5. 1962 年核爆演练的辐射曲线(fs-62-19)显示 72 小时内从 0.37 升至 1.9 毫伦琴,1966 年的模拟曲线(fs-66-37)误差≤0.01 毫伦琴,认证文件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