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材料短缺(第2页)
最关键的筛选依据在 “批次一致性”:1962 年第 37 周生产的收音机,晶体管的参数离散度≤1.9%,比其他批次低 37%。当前拆解的 19 台中,恰好有 3 台属于该批次,拆出的 9 只晶体管全部合格,这个比例与 1962 年的统计数据误差≤0.1%。陈恒在筛选日志上标注:“历史数据是最好的筛选器”,这句话的下方,1962 年的相同位置有相同的批注。
二、拆解过程的技术密码:复刻 1962 年的应急工艺
拆焊的顺序严格遵循 1962 年《民用元件应急提取规程》第 37 页:先拆电源部分(避免损坏晶体管),再按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的 19 步流程操作,每步间隔 19 秒,确保焊点温度自然冷却。陈恒用 1962 年的松香酒精溶液保护焊点,浓度 37%,与晶体管引脚的氧化层形成保护膜,这个配方在 1962 年的浸泡测试中被证明可使元件保存期延长 19 天。
赵工调试的 1962 年防静电手环,接地电阻 1.9 兆欧,恰好符合军用标准,避免拆解时的静电击穿晶体管。他发现,1962 年收音机的电路板覆铜厚度 37 微米,比 1966 年的新品厚 19 微米,更适合多次拆焊,这也是 1962 年机型优先被选中的原因之一。我方技术员小李的拆焊时间记录显示,熟练工拆解 1 只晶体管平均需 37 秒,比 1962 年的应急培训标准快 19 秒,证明团队已掌握核心技巧。
晶体管的初步测试采用 1962 年的 “三级筛选法”:先用万用表测放大倍数(35-40 倍),再经 1900v 耐压测试 19 秒,最后在 37c环境下老化 19 分钟。1966 年的测试数据显示,37 只初筛合格的晶体管中,27 只通过全部测试,合格率 73%,与 1962 年的 71% 误差≤2%,验证了民用元件军用化的可行性。
最精细的步骤在引脚处理:1962 年的规范要求将引脚剪至 1.9 毫米,再用细砂纸打磨 0.37 毫米,去除氧化层。小王起初觉得 “没必要这么精确”,但当他发现未处理的引脚在电路中接触电阻比处理过的高 19% 时,默默拿起了砂纸 —— 这个细节在 1962 年的失败案例中有明确记载,只是他之前未及细看。
三、团队博弈的心理轨迹:资源与信念的碰撞
小王在拆解到第 19 台收音机时爆发:“浪费 19 小时拆这些破烂,不如想办法联系上海要新元件!” 他的钢笔在 1962 年的应急手册上划出 19 道斜线,而陈恒的回应始终围绕 1962 年的实战教训:“1962 年核爆后,我们等了 37 天也没等到新元件,靠拆收音机的 37 只晶体管完成了关键通信”。两人的影子在岩壁上拉锯,小王的影子长度是陈恒的 1.9 倍,却在争论中逐渐缩短。
赵工的调解沿用 1962 年的 “任务分工法”:年轻工程师负责拆解(发挥眼快手快优势),老技术员负责测试(凭经验判断稳定性),两小时轮换一次。数据显示,这种搭配使晶体管合格率比单人操作高 19%,尤其是对 1962 年生产的元件,老技术员的经验可多识别 37% 的潜在合格件。
团队的士气在凌晨 3 点降至低谷,小李发现 19 名队员的平均拆焊速度从 37 秒 \/ 只降至 51 秒 \/ 只,与 1962 年的疲劳曲线完全吻合。陈恒点燃 1962 年库存的蜡烛(避免煤油灯油烟污染元件),烛光下的 19 台空收音机壳形成奇特的阵列,他忽然说:“1962 年拆第一台收音机时,我跟小王一样急,但当看到通信恢复的那一刻,就知道值了”。
最微妙的心理转变在测试数据出来后:小王拆出的 19 只晶体管中,有 7 只因参数波动被他否决,却被赵工用 1962 年的 “温度补偿法” 救活,成功用于电路测试。当示波器显示加密波形稳定时,小王在笔记本上写下 “1962 年方法有效”,字迹的倾斜角度从 19 度修正为 7 度,与陈恒的笔迹趋于一致。
四、历史对照的物质闭环:从 1962 到 1966 的元件传承
1966 年拆解的 37 只晶体管,其核心参数与 1962 年核爆时拆出的元件形成奇妙呼应:放大倍数 35-40 倍(1962 年 36-39 倍)、反向击穿电压 37v(1962 年 36v)、结温 70c(1962 年 65c),误差均≤19%,证明民用元件的质量稳定性在四年间保持一致。陈恒将两者的参数曲线叠放在一起,19 个测试点的重合度达 91%,其中 37c时的特性几乎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