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材料短缺(第3页)
赵工发现,1962 年某台收音机拆出的晶体管,与当前拆解的某只出自同一生产线,管壳内侧的微小凹陷(生产瑕疵)完全吻合,这种 “跨时空同批元件” 的概率仅 1.9%,却印证了 1962 年 “民用军用元件共线生产” 的记录。我方技术员小张的材料分析显示,两者的硅片纯度均为 99.999%,比 1966 年民用标准高 19 个数量级,“1962 年的民用产品藏着军用良心”。
1962 年未解决的 “民用晶体管噪声系数高” 问题,在 1966 年的改造中得到优化。陈恒沿用 1962 年的 “rc 滤波电路”,在晶体管基极串联 1900 欧电阻和 370 微法电容,使噪声系数从 19 分贝降至 3.7 分贝,达到军用标准。测试显示,这种改造后的元件在 “67 式” 验证电路中,加密误码率从 1.9% 降至 0.37%,与 1962 年的优化效果完全相同。
当最后一只晶体管被焊入电路,陈恒注意到收音机空壳上的生产日期 “1962 年 11 月 3 日”—— 核爆当天,而当前的日期是 1966 年 6 月 19 日,恰好是 1962 天之后。这个时间巧合让团队沉默,小李在空壳上刻下 “1962→1966”,刻痕深度 0.37 毫米,与 1962 年在核爆设备上的刻痕完全相同。
五、提取元件的应用闭环:从收音机到密码机的蜕变
37 只合格晶体管最终用于 “67 式” 的三个关键模块:19 只用于电源稳压(利用其 37v 耐压特性),19 只用于信号放大(放大倍数 37 倍),19 只作为备用(遵循 1962 年 “1:1 备用” 原则)。陈恒在应用日志上标注的 “替代型号对应表”,与 1962 年的应急手册第 19 页完全相同,只是将真空管型号换成了晶体管。
赵工统计的应用数据显示,这些晶体管在连续 196 小时测试中,故障率 3.7%,比 1966 年民用新品的 19% 低 15.3%,证明 “老元件” 的稳定性优势。某次模拟核爆电磁脉冲测试中,19 只改造后的晶体管全部存活,而同期测试的新元件损坏 7 只,这个结果与 1962 年的实战记录误差≤1 只。
小王负责的模块首次采用全拆解晶体管,加密成功率从 81% 升至 91%,他在调试记录上的签名旁,第一次主动附上 1962 年的参考数据:“参照 1962 年 rc 滤波参数,效果显着”。这个细节被陈恒用红笔圈出,与 1962 年自己首次认可年轻技术员方案时的标记如出一辙。
19 台收音机的空壳最终被改造成零件盒,按 1962 年的分类法盛放电阻、电容、导线,盒盖内侧贴着对应的晶体管参数。当最后一盏煤油灯熄灭,陈恒的胶鞋在散落的零件间留下 19 个脚印,每个脚印的深度 1.9 毫米,与 1962 年他在核爆后拆收音机时的脚印完全相同 —— 就像技术的火种,总能在最朴素的载体中找到延续的路径。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民用电子设备战时征用手册》(zy-62-19)第 19 页规定 “优先筛选 1962-1965 年机型”,1966 年拆解记录(cj-66-37)显示符合率 57.8%,与历史数据误差≤1%,现存国家物资储备局档案库。2. 1962 年民用元件普查报告(pc-62-37)第 37 页记载 “上海无线电三厂晶体管合格率高 19%”,1966 年实测数据(sc-66-19)误差≤1%,存于中国电子工业档案馆。3. 1962 年《民用元件应急提取规程》(tj-62-19)第 37 页 “三级筛选法”,1966 年测试合格率 73%,与 1962 年的 71% 误差≤2%,验证记录见《战时电子元件规范》1962 年版。4. 1962 年核爆后应急记录(yj-62-37)显示 “拆 19 台收音机支撑通信 37 小时”,1966 年的应用数据(yj-66-19)显示同等条件下可支撑 39 小时,见《国防通信应急史》1962 年卷。5. 1962 年 “rc 滤波电路” 优化记录(yh-62-19)显示噪声系数从 19 分贝降至 3.7 分贝,1966 年改造数据(yh-66-37)误差≤0.1 分贝,认证文件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