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电磁兼容测试(第2页)
最关键的环境参数在 “湿度影响”:1962 年的研究表明,当山洞湿度超过 70%,噪声中的电容性干扰会增加 0.005 分贝。1966 年的测试环境湿度 71%,“67 式” 的信号波动恰好比干燥环境高 0.005 分贝,与历史数据形成完美呼应。陈恒在日志上标注:“环境会变,但物理规律不变”,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的批注力度相同。
二、测试设备的技术传承:1962 年的精度基准
本次测试的核心设备 ——1962 年生产的 “红旗 - 37 型” 频谱仪,其核心部件与核爆电磁测试设备同源:阴极射线管来自 1962 年同批次军工产品,分辨率 0.01 分贝;本地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3.7x10??\/ 天,比 1966 年民用设备高 1 个数量级。陈恒用 1962 年的标准信号发生器校准,在 370 赫兹频段的误差≤0.001 分贝,与出厂时的精度完全一致。
赵工修复的 1962 年噪声滤波器,采用 “π 型 rc 网络” 设计,对 37 赫兹噪声的衰减量达 19 分贝,恰好抵消山洞的岩石振动干扰。他发现设备内部的 37 只电阻,都是 1962 年 “62-37” 批次的核级品,四年来的阻值变化≤0.01%,这是滤波精度保持不变的关键。我方技术员小李的阻抗测试显示,滤波器的输入阻抗与 “67 式” 的输出阻抗均为 50Ω,匹配误差≤0.1Ω,符合 1962 年《阻抗匹配规范》第 37 页的要求。
测试线缆的选择严格遵循 1962 年标准:直径 3.7 毫米的同轴电缆,屏蔽层含 19 股铜网,每米衰减 0.01 分贝 @370 赫兹,与 1962 年核爆通信电缆的参数误差≤0.001 分贝。当小王提议用 1966 年的轻质电缆时,陈恒展示的对比数据显示,新电缆的衰减波动达 0.05 分贝,远超允许范围 —— 这个结果在 1962 年的电缆选型报告中已被预警。
最精密的设备是 1962 年的 “分贝计”,其指针的转动角度与输入信号严格成线性关系,每 0.01 分贝对应 0.19 度转角。陈恒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指针轴上的 1962 年编号 “62-19-37”,与设备校准证书上的编号完全一致,证明这是核爆测试的原品。
三、测试方法的逻辑闭环:1962 年的流程复刻
电磁兼容测试的 19 个步骤,完全复刻 1962 年《核级设备测试规程》:先测 37 分贝背景噪声的频谱分布(1 小时),再注入 0.01 分贝的标准信号验证设备(37 分钟),最后让 “67 式” 在满载状态下运行(19 小时),每个步骤的时间控制误差≤1 分钟。陈恒特别强调 1962 年的 “反向测试法”:先断开 “67 式”,记录纯噪声;再接通设备,对比差值,这种方法能排除环境噪声的干扰,比 1966 年的 “直接测量法” 精度高 19 倍。
赵工执行的 “多频点扫描”,按 1962 年的要求覆盖 19 个关键频率,其中 370 赫兹是 “67 式” 的工作频率,扫描间隔 0.37 赫兹,确保不遗漏任何波动。我方技术员小张的记录显示,扫描结果与 1962 年核爆设备的电磁兼容图谱在 19 个频点重合,偏差≤0.001 分贝,证明 “67 式” 的电磁特性与核级设备一致。
被小王忽视的 “长时间稳定性测试”,恰是 1962 年的重点:让设备连续运行 19 小时,每小时记录一次波动值。结果显示,“67 式” 的信号波动始终稳定在 0.01 分贝 ±0.001,而 1966 年的新品在相同条件下波动达 0.05 分贝。陈恒翻出 1962 年的老化测试报告,第 37 页明确 “核级设备需通过 19 小时稳定性验证”,这个要求在 “67 式” 上得到完美满足。
测试数据的处理采用 1962 年的 “加权平均法”,对 370 赫兹频段赋予 19 倍权重,其他频段按比例递减,最终结果与 “67 式” 的设计指标误差≤0.001 分贝。这种算法在 1962 年的《数据处理手册》中有详细推导,小王在复算时发现,用 1966 年的计算机程序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同,“原来老方法的逻辑这么严谨”。
四、心理博弈的技术投射:精度与经验的较量
小王在测试初期多次质疑:“0.01 分贝的波动根本测不准,1962 年的设备早就老化了。” 他用 1966 年的数字频谱仪对比,显示波动 0.012 分贝,与老设备存在 0.002 分贝差异。陈恒却指出,新设备未经过 1962 年的核辐射校准,在 37 分贝强噪声中会产生 0.002 分贝的固有误差,这个解释在 1962 年的《设备校准规范》第 19 页有公式佐证,小王的脸瞬间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