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93章 电磁兼容测试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6 月 19 日午夜,四川深山 37 号防空洞的岩壁上,1962 年核爆遗留的噪声监测仪指针在 37 分贝处微微颤动,表盘玻璃上的裂痕与陈恒笔记本上的记录草图完全重合 —— 都是 0.01 分贝的刻度间隔。我方技术员小李调试的 1962 年频谱仪,荧光屏上的波形在 370 赫兹频段出现 0.01 分贝的波动,与 “67 式密码机” 的加密信号特征完全吻合。陈恒戴着 1962 年的降噪耳机,指尖在设备旋钮上的移动精度控制在 0.1 毫米,耳机里传来的 37 分贝背景噪声中,0.01 分贝的信号波动像心跳般规律。防空洞的滴水声每 19 秒一次,恰好成为测试计时的天然节拍,与 1962 年核爆电磁脉冲的周期误差≤0.1 秒。字幕浮现:当 37 分贝的噪声淹没一切,0.01 分贝的波动里,藏着技术突围的终极精度。】

 

防空洞的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陈恒将 1962 年核爆噪声监测仪的探头固定在岩壁 37 厘米高处 —— 这个位置在 1962 年《电磁环境测试规范》第 19 页被标注为 “背景噪声采集最佳点”。老工程师赵工抱着 1962 年的频谱仪走来,设备铭牌上的 “分辨率 0.01 分贝” 字样已被氧化,但校准证书显示,1966 年复测的精度仍保持出厂标准,与 1962 年核爆时的测试误差≤0.001 分贝。

 

我方技术员小李铺设的测试线缆,沿 1962 年核爆时的布线轨迹延伸,每 19 米悬挂一个接地夹,夹子的锈蚀程度与 1962 年库存的备件完全匹配。当他接通 “67 式” 原型机的电源,频谱仪的荧光屏上立即浮现 37 分贝的背景噪声基底,其中 50 赫兹的工频干扰幅度比 1962 年记录高 0.37 分贝 —— 这是山洞外发电机的影响,陈恒用 1962 年的陷波滤波器处理后,干扰降至 0.01 分贝以下,与当年核爆后的电磁环境误差≤0.005 分贝。

 

年轻工程师小王盯着频谱仪上的波动曲线:“0.01 分贝?这比 1962 年的标准高 10 倍,能算合格吗?” 他的指甲在 1962 年的《电磁兼容标准》第 37 页划出浅痕,该页 “核级设备允许波动≤0.001 分贝” 的红色批注格外醒目。陈恒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掏出 1962 年的核爆电磁脉冲记录带,播放的 370 赫兹信号在相同设备上显示 0.01 分贝波动,与当前测试结果分毫不差 —— 这是 1962 年发现的 “极端环境下的合理误差”。

 

凌晨 3 点 19 分,洞外的暴雨导致背景噪声升至 37.5 分贝,小李发现 “67 式” 的信号波动同步增至 0.015 分贝。陈恒立即按 1962 年的 “噪声补偿公式” 调整:每升高 0.1 分贝背景噪声,信号增益提高 0.003 分贝,37 分钟后,波动稳定回 0.01 分贝。小王的耳尖泛起红晕,他注意到陈恒使用的公式手写在 1962 年的餐巾纸上,纸边的油渍形状与当前频谱仪的波形惊人相似,都是 37 赫兹的正弦曲线。

 

一、测试环境的历史对照:37 分贝的噪声基因

 

37 号防空洞的背景噪声经 1962 年与 1966 年两次测量,核心频率分布完全一致:37 赫兹(岩石振动)、50 赫兹(市电干扰)、370 赫兹(电子设备固有噪声),其中 37 分贝的总声压级与 1962 年核爆后 6 个月的监测数据误差≤0.1 分贝。陈恒用 1962 年的声级计复测,发现噪声的时间分布呈现 19 小时周期 —— 与山洞外的发电机运行时间完全同步,这个规律在 1962 年的《地下掩体噪声图谱》第 19 页有明确记载。

 

赵工保存的 1962 年电磁环境报告第 37 页,记录着 “37 分贝噪声中包含 0.01 分贝的天然电磁脉冲”,这与 1966 年测试中捕捉到的信号波动特征完全吻合。我方技术员小张的频谱分析显示,两种噪声的谐波成分在 19 个频段重合,尤其是 370 赫兹处的三次谐波,幅度偏差仅 0.001 分贝,证明山洞的电磁环境四年来未发生本质变化。

 

被小王质疑的 “0.01 分贝精度”,实际源自 1962 年的技术限制:当年的频谱仪最高分辨率即为 0.01 分贝,而核爆测试证明,这个精度足以满足加密通信需求。陈恒展示的 1962 年验收报告显示,某核爆设备在 0.01 分贝波动下的加密成功率仍达 100%,与 “67 式” 的当前测试结果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