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团队士气(第2页)
奖章的设计细节藏着技术密码:齿轮 19 齿对应 19 项核心技术,齿距 3.7 毫米对应 1962 年的技术参数精度,中心的五角星每个角 37 度,与核爆电磁脉冲的辐射角度一致。我方技术员小张的三维扫描显示,这些几何特征与 “67 式” 的核心模块完全同源,“就像用技术图纸直接铸的奖章”。
最动人的是奖章背后的故事:第 3 枚属于 1962 年牺牲的老工程师,他在核爆前将加密手册塞进奖章盒,现在这本手册正摊在会议桌上,第 19 页的应急步骤被小王用红笔圈出,与当前团队遇到的问题完全对应。陈恒在手册旁标注:“传承不是守旧,是让前人的经验帮我们少走弯路”,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 1962 年老工程师的批注力度相同。
1966 年的深夜会议召开前,团队已连续 19 天陷入困境:“67 式” 的加密算法在极端环境下的成功率始终停留在 81%,比 1962 年的标准低 10 个百分点。年轻工程师的士气跌到谷底,小王在日志里写:“或许 1962 年的老办法真的过时了”,这句话的措辞与 1962 年某技术员的动摇记录几乎相同。
赵工建议召开传承会议时,特意从 1962 年的储藏箱里翻出奖章盒,锁扣的铜锈厚度 19 微米,用 1962 年的钥匙转动 19 度才能打开 —— 这个仪式感在 1962 年的团队建设手册第 37 页被强调为 “唤醒使命感的关键”。我方技术员小李布置会场时,将 1962 年的核爆通信录音作为背景音,370 赫兹的信号杂音里,能听到 1962 年获奖者说:“难的时候,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是 “对比 1962 年的困境”:陈恒展示 1962 年的测试数据,当时的设备在 - 37c环境下的故障率比当前高 1.9 倍,但团队用 19 项土办法(如用体温加热晶体管)最终达标。当小王发现 1962 年的某组故障数据与当前完全相同时,他的耳尖泛起红晕 —— 原来遇到的问题前人早已解决。
深夜 1 点 37 分,小李播放了 1962 年的颁奖录音,19 枚奖章在煤油灯下的反光频率恰好与 “67 式” 的加密波形同步。陈恒突然提议:“每个人选一枚奖章,讲讲它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这个环节在 1962 年的团队手册中被称为 “精神校准”,后来证明能使团队的协作效率提升 19%。
会议桌上的奖章成了心理博弈的焦点。小王最初认为 “靠奖章解决不了技术问题”,他的钢笔在 1962 年的获奖名单上划出质疑线,第 7 位获奖者的名字被他标上问号 —— 这位工程师当年主张的 “晶体管替代真空管” 曾被视为激进。陈恒却请赵工讲述这位工程师的故事:1962 年核爆前,正是他顶着压力坚持用晶体管做备用模块,才在真空管失效时保住了通信,“传承既包括经验,也包括打破常规的勇气”。
当小王拿起那枚断过链的奖章,赵工告诉他:“1962 年这位获奖者为了抢回设备,手指被砸掉一块肉,现在他的儿子就在上海元件厂给我们供晶体管。” 这句话让小王的手抖了一下,奖章的铜链碰撞声与 1962 年记录的 “觉醒时刻” 声纹完全吻合。我方技术员小张注意到,小王摩挲奖章的频率逐渐稳定在 19 次 \/ 分钟,与陈恒的节奏一致 —— 这是 1962 年的 “心理同步” 现象,意味着团队开始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