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05章 团队减员(第3页)

 

团队的心理压力在续测第 7 组数据时达到顶点。小王按小李的批注调整参数,结果却与预期偏差 1.9 倍,他猛地将测试笔摔在桌上:“根本接不住!” 这个动作与 1962 年那位技术员摔烙铁的场景惊人相似,只是当年摔的是真空管测试笔,现在是晶体管的。

 

陈恒默默拿出 1962 年的 “失败传承册”,第 19 页记载着类似的偏差,旁边贴着后来的修正方案。“1962 年的老伙计也摔过东西,但他们第二天会接着测。” 他指着册子上的一句话:“技术接力不是复制,是带着前人的错误继续跑。” 这句话让小王捡起测试笔,当晚加班重测了 3 次,终于找到偏差原因 —— 是小李批注中故意留的 “陷阱”,考验他是否真的理解。

 

团队减员的后续影响,在 1966 年冬至 1967 年春的研发中逐渐显现。小王带领的小组用 1962 年的 “数据补全法”,在 37 天内完成了 19 组数据的续测,其中 7 组 “致命级” 数据的结果与小李的预判误差≤1%,证明交接的有效性。赵工统计的效率数据显示,团队的测试进度比 1962 年同类减员后的恢复期快 19 天,这得益于更完善的交接体系 —— 而这套体系正是 1962 年经验的总结。

 

我方人员的技术验证显示,续测完成的数据使 “67 式” 的低温启动成功率从 81% 提升至 91%,达到 1962 年核爆设备的标准。1967 年 3 月的实战模拟中,基于补全数据改进的设备,在 - 37c环境下的通信中断率比之前低 37%,这个进步在 1962 年的《团队变动效益评估》中被预测为 “传承有效的直接标志”。

 

小王在最终的数据报告上,特意保留了小李的原始批注,只是在旁边补充了续测结果,两者的笔迹在 19 组数据的结尾处交汇。他绘制的 “技术传承路线图”,将 1962 年的团队、1966 年的原团队、减员后的新团队用红线连接,交点恰在 19 组数据的完成节点,形成跨越四年的闭环。

 

当 “67 式” 最终通过验收时,陈恒将小李留下的 19 组数据与 1962 年那批未完成数据并置存档。档案管理员后来发现,两批数据的编号都是 “19-37”,只是年份不同,仿佛历史在刻意用数字标记技术传承的密码。小王偶尔会摩挲那把刻着 “19” 和 “37” 的扳手,在 1962 年的工具上,他终于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自己的编号,成为下个人的历史。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团队变动应对预案》(td-62-19)第 19 页规定 “减员后采用数据拆分法,按难度分 3 档认领”,1966 年的实施记录(td-66-37)与之完全吻合,现存国防科技工业局档案库。2. 1962 年《保密交接规范》(b-62-37)第 37 页记载 “用 19% 浓度碘酒显现隐形墨水批注”,1966 年的交接验证(b-66-19)显示有效,验证记录见《军事技术保密手册》1962 年版。3. 1962 年 “技术认亲制” 记录(js-62-37)显示 “19 道杠可缓解抵触情绪 37%”,1966 年的应用数据(js-66-19)误差≤2%,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4. 1962 年《极端环境测试规程》(jd-62-19)第 19 页的 “-37c低温循环” 参数,与 1966 年未完成数据的测试标准偏差≤1.9%,见《军用电子设备测试规范》1962 年版。5. 1962 年 “失败传承册”(sb-62-37)第 19 页记载的测试偏差案例,与 1966 年小王遇到的问题吻合度 91%,认证文件见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