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抗干扰测试(第2页)
测试前三天,王参谋突然要求增加 “重复脉冲测试”。“实战中可能遇到多次核爆,不能只测一次。” 他拿出新的时间表,把原来的单次测试改成间隔 15 分钟的三次连续测试。老周看到表时差点晕过去:“发生器的储能电容受不了,这么搞会炸的!” 他蹲在设备旁计算,手指在地上画着曲线,“至少要间隔 30 分钟,让电容充分冷却。”
最终的妥协方案是间隔 20 分钟,每次测试后用风扇强制降温。3 月 14 日晚,小李在调试设备时发现,第三次脉冲后,第 12 项参数 “信号解调误码率” 超过了阈值。“是电容老化导致的滤波效果下降。” 他换掉所有电解电容,改用寿命更长的钽电容,虽然成本增加了三倍,但在凌晨的测试中,误码率稳定在了 0.0001%。
测试前夜,老张在掩体里转了一圈又一圈。19 项参数的监测点都亮着绿灯,屏蔽网接地电阻 0.5 欧姆,脉冲发生器的储能电压稳定在 32kv。他走到控制台前,摸了摸小李贴在上面的全家福 —— 照片里的婴儿已经会笑了。“明天过后,让小李休个长假。”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却又想起王参谋白天的话:“测试过不了,谁都别想休假。”
三、脉冲的瞬间:在破碎与坚守之间
3 月 15 日上午 9 点,红色信号弹第二次升起。这次的轨迹比预演时更陡,像一根烧红的铁丝刺向天空。老张在掩体里按下倒计时按钮,数字从 10 开始跳动,每个人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3,2,1—— 发射!”
小李按下触发键的瞬间,整个掩体似乎震动了一下。观察窗外,脉冲发生器喷出一团淡蓝色的火花,随即被风沙吞没。控制台上的指示灯集体闪烁了一下,19 个参数的监测屏同时刷新。
“电压波动 + 3.2%,在范围内!”
“频率稳定度 0.001%,正常!”
“信号强度衰减 1.5db,符合要求!”
前 10 项参数的报告声让人暂时松了口气,但当报到第 11 项 “数据传输延迟” 时,小李的声音突然卡住了。屏幕上的数字显示 1.2 微秒,比标准值高出 0.2 微秒。王参谋立刻站起来:“怎么回事?预测试时明明是 0.9 微秒!”
老张凑近屏幕,发现延迟值正在缓慢回落。“是温度影响。” 他指着设备舱内的温度计,“刚才的脉冲让电路板温度升高了 2c,半导体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下降了。” 他示意小李启动温控风扇,当温度回到 25c时,延迟值稳定在 0.95 微秒。“还是超了 0.05。” 王参谋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在纸上划出刺耳的声音。
第二次测试安排在 10 点 20 分。这次加入了强电磁辐射环境,模拟核爆后的电磁杂音。当脉冲与杂波叠加时,第 15 项参数 “加密模块解密成功率” 突然降到 98.7%,距离 99.9% 的标准差了 1.2 个百分点。“是密钥同步出了问题。” 负责加密的老郑额头冒汗,他飞快地敲击键盘,重新校准同步时钟,“上次测试没加这么强的杂波,耦合路径变了。”
老张让小李调取波形记录,发现杂波在 10hz 频段有一个尖峰,正好落在密钥传输的频率点上。“加陷波滤波器。” 他果断下令,“把 10hz±0.5hz 的信号衰减掉。” 技术员们立刻动手改装,屏蔽网外的风沙越来越大,掩体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第三次测试在 11 点开始。当 50kv\/ 的脉冲再次袭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19 项参数像列队的士兵,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电压波动 2.8%,频率稳定度 0.0008%,延迟 0.9 微秒,解密成功率 100%…… 最后一项 “系统重启时间” 显示 8.3 秒,比要求的 10 秒快了 1.7 秒。
“全部达标!” 小张喊出来时,声音都变了调。老周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捂着胸口蹲在地上,手里还攥着记录场强的笔记本。老张赶紧让医护人员把他抬到休息室,回头看到王参谋正盯着屏幕上的参数曲线,手指在 “延迟 0.9 微秒” 那里反复摩挲。
“这 0.05 微秒的余量,够吗?” 王参谋突然问。老张递给他一杯热水:“我们测了 27 次,最低 0.85,最高 0.95,置信度 99%。”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报告,“这是不同温度下的漂移曲线,实战中就算到 40c,也不会超过 1 微秒。” 王参谋接过报告,没说话,但捏着杯子的手指放松了些。
中午的盒饭送到时,大家才发现手都在抖。小李的饭盒里有个荷包蛋,是食堂特意给加的,他却舍不得吃,小心地放在一边。“等测试完全结束,带回家给孩子看。” 他对小张说,眼睛却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回放,仿佛要把每个数字刻在心里。
四、标准的延伸:在数据与实战之间
测试报告送到北京时,正值全军电子对抗会议召开。当 “19 项参数在 50kv\/ 场强下全部稳定” 的结论被念出来时,会场里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某雷达站的代表站起来:“我们去年在演习中就因为 ep 防护不足,雷达黑屏了 12 分钟,这个标准太及时了!”
基地立刻组织编写《核爆电磁脉冲环境下电子设备通用规范》。老张负责起草第 3 章 “参数阈值”,他把 19 项参数的测试数据反复核对,在 “信号延迟” 一项旁注明:“考虑到实战中可能的温度波动,建议预留 0.1 微秒余量”。小李则在 “加密模块” 部分加了三页附录,详细记录不同杂波强度下的解密成功率曲线。
4 月上旬,王参谋带着测试录像回基地。在营级干部会上播放时,当看到 50kv\/ 脉冲下屏幕依然稳定显示参数,很多经历过 1966 年事故的老兵都红了眼眶。“要是早有这技术,去年演习就不会丢目标了。” 某营长说。会后,各部队纷纷来取经,小张整理的《19 项参数调试手册》在三个月内被翻印了 12 次。
老周出院后,带着徒弟们改进脉冲发生器。他们把 50kv\/ 的输出稳定度提高到 ±2%,还设计了可调节的波形模拟器,能模拟不同距离的核爆 ep。“以后不光是指挥系统,电台、雷达都能来测。” 他在车间里比划着,虽然说话还喘,但眼睛里有了光彩。
小李终于等到了探亲假。回家的火车上,他把测试报告小心翼翼地放进提包,里面还有给孩子买的拨浪鼓。妻子抱着孩子来接站,看到他瘦了一圈,眼泪立刻涌了出来。“测试成功了。” 小李轻声说,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已经干硬的荷包蛋,“食堂给的,我没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