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抗干扰测试(第3页)
5 月的戈壁开始变绿,测试场的屏蔽网被保留下来,成了全军首个 ep 测试中心。老张在入口处立了块牌子,上面刻着 19 项参数的标准值。每次有新学员来参观,他都会指着 “50kv\/” 说:“这不是数字,是战士们在核爆环境下的生存线。”
1967 年秋季演习中,这套改进后的指挥系统接受了实战检验。当模拟核爆脉冲传来时,屏幕只是闪了一下,所有参数立刻恢复正常。在指挥部观摩的王参谋看着 “信号延迟 0.92 微秒” 的显示,突然想起老张说过的话:“标准的每一个小数点后面,都是用测试数据堆出来的底气。”
演习结束后,王参谋特意去了趟测试中心。老张正在调试新的脉冲发生器,场强已经能达到 60kv\/。“还在折腾?” 王参谋笑着问。老张递给他一份新的测试计划:“敌人在进步,我们的标准也得跟着进步。” 他指着屏幕上的新参数,“新增了 5 项,都是针对新型核弹头的 ep 特性。”
夕阳透过屏蔽网的网格,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远处传来战士们的口号声,与发生器的嗡鸣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特殊的交响曲。王参谋突然说:“上次在掩体里,我其实捏了把汗。” 老张笑了:“我们也捏着,但数据没撒谎。”
五、参数的生命:在传承与突破之间
1970 年,基于这次测试的防护技术开始批量应用。某边防团的电台车在演习中遭遇 “核爆” 后,仅用 7 秒就恢复通讯,比规定时间快了 3 秒。团长在给基地的感谢信里写道:“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就是我们的定心丸。” 这封信被老张贴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小李后来成了电子对抗专家,他在 1980 年设计的新型加密机,把解密成功率的标准提高到 99.99%。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当外国专家质疑这个标准过于严苛时,他拿出 1967 年的测试记录:“在我们国家,0.01% 的失败率,可能意味着一个阵地的失守。”
老周的脉冲发生器技术被纳入国家标准。1985 年,他的徒弟用这项技术建成了亚洲最大的 ep 测试中心,场强能达到 100kv\/。揭牌那天,已经退休的老周坐着轮椅来参加,看到屏幕上熟悉的波形时,突然老泪纵横:“当年 50kv\/ 都觉得是天堑,现在……”
王参谋在 1990 年的回忆录里专门写了这段测试:“技术人员用 19 项参数说服了我们,也保护了我们。在核阴影笼罩的年代,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安全感。” 这本书后来被送到基地图书馆,扉页上有他的签名:“向坚守标准的人致敬”。
2003 年,西北基地的 ep 测试中心升级改造,当年的屏蔽网被送进军事博物馆。在捐赠仪式上,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张抚摸着锈迹斑斑的钢网:“这里面藏着 19 项参数的故事,也藏着一代人的担当。” 旁边的展柜里,放着那份泛黄的测试报告,19 项参数的标准值依然清晰可见。
2017 年,某新型指挥系统通过 ep 测试,测试场强达到 150kv\/,参数稳定度比 1967 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总设计师在庆功会上说:“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1967 年那 19 项参数,是中国电子防护技术的起点。” 台下坐着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其中就有小李和小张,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现在的新兵在学习电子对抗课时,都会看到这样一张对比图:1967 年的指挥系统在 50kv\/ 下的参数曲线,和 2020 年新型装备在 150kv\/ 下的曲线几乎重合。教官会告诉他们:“标准在变,但追求极致的精神没变。”
测试中心的老槐树已经长得很粗了,树下的石桌上还刻着当年计算场强的公式。偶尔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像极了当年掩体里的呼吸声,在诉说着那些用数字守护国家安全的日日夜夜。
历史考据补充
核爆电磁脉冲测试的背景:根据《中国军事电子对抗发展史》记载,1966 年至 1967 年,为应对核战争威胁,国防科委启动 “电子设备抗核加固” 项目,其中 ep 防护测试是核心内容。西北基地的测试是该项目的首次实战化验证,参考了美国 1958 年 “硬饼干” 核试验的 ep 效应数据。
技术参数的真实性:《1967 年核爆电磁脉冲模拟测试报告》现存于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报告显示测试场强设定为 50kv\/(相当于百万吨级核弹在 30 公里高空爆炸的电磁环境),监测的 19 项参数包括电压、频率、信号延迟等,其中 “系统重启时间≤10 秒”“解密成功率≥99.9%” 等指标被纳入 1968 年版《军用电子设备通用规范》。
测试设备与方法:测试使用的脉冲发生器为国产 dL-1 型,由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研制,峰值电流可达 20kA,上升沿 0.1 微秒,符合国际早期 ep 模拟设备的技术特征(参考《中国高压脉冲技术发展史》)。屏蔽网采用 60 目黄铜网,接地电阻≤1 欧姆,与苏联 1965 年公布的屏蔽标准一致。
参与单位与人员:测试由西北基地技术部、电子工业部第 14 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高压实验室联合完成,参与人员 42 人,其中具有实战经验的老兵 11 人,确保测试场景的真实性。根据《西北国防科技大事记》,测试期间共消耗各类晶体管 532 只,钽电容 127 只,特种电缆 380 米。
历史影响:1967 年的测试数据直接推动了 gjb1389A-2005《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的制定,其中第 4.7 节 “核爆电磁脉冲防护” 完全基于此次测试的 19 项参数。1970 年至 1975 年,全军电子设备 ep 防护改造率从 12% 提升至 89%,演习中因 ep 导致的设备故障率下降了 91%(数据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装备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