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67 式” 命名由来(第3页)
王参谋在 1980 年退休前,特意去仓库看了看那台编号 “001” 的 “67 式” 设备。铭牌上的小字已经有些模糊,但用手摸上去,能感受到刻痕的深度。他想起秘密投票那天,窗外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在为这场跨越五年的技术对话伴奏。“名字只是个符号,重要的是记住为什么出发。” 他在设备旁边的留言簿上写下这句话,钢笔水在粗糙的纸页上洇开,像一滴融入土壤的雨水。
五、传承的印记:从命名到技术史观
1980 年,军事博物馆征集 “新中国军工成就” 展品时,那台编号 “001” 的 “67 式” 加密机被选中。展柜的说明牌上,特意解释了命名的由来,包括 1967 年 5 月 17 日的秘密投票和 1962 年的技术奠基,成为馆内少有的标注 “技术家谱” 的展品。
参观的年轻技术员们,大多对 1962 年的老设备感到陌生,但通过 “67 式” 的命名故事,开始主动了解前辈的工作。某军工企业的调查显示,看过这个展柜的员工,在研发新项目时查阅历史技术资料的比例提升了 42%,“知道站在谁的肩膀上”。
1990 年,“67 式” 停产时,累计生产
台,其命名模式被后续 23 种装备沿用。《中国军事装备命名史》中这样评价:“‘67 式’的命名,开创了军用设备‘年份标识 + 历史注解’的双轨制,既尊重了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又强调了历史传承的连续性,这种平衡思维影响深远。”
老张在 1995 年的一次访谈中,回忆起那场秘密投票仍感慨不已。他指着墙上的 “67 式” 图纸说:“当时争的不是数字,是对历史的态度。现在看来,10 比 9 的结果最好,既承认了创新,又没忘了根本。” 这段访谈后来被收录进《中国军工口述史》,成为研究技术传承的重要资料。
2000 年,某新型加密设备的研发团队,在命名时特意组织了一场 “纪念‘67 式’命名 33 周年” 活动。他们复刻了 1967 年的秘密投票,虽然最终选择了 “00 式” 的年份命名,但在研发日志的扉页,完整抄录了 1962 年设备的技术参数,“就像给孩子一张家族谱系图”。
如今,在南京电子管厂的厂史展览馆里,“67 式” 的命名故事被放在 “技术传承” 展区的首位。玻璃展柜里,19 张泛黄的选票与 1962 年的设计草图、1967 年的测试报告陈列在一起,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当年的研发场景。
来参观的学生们,总会被讲解员问到同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投给‘67 式’还是‘62-67 式’?” 答案五花八门,但当他们听完整个故事,大多会明白:重要的不是名字里的数字,而是每个数字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和跨越时空的技术对话。就像 “67 式” 铭牌上的小字,虽然微小,却永远提醒着后来者 —— 所有的创新,都是有根的生长。
历史考据补充
命名争议的背景:根据《中国军用电子设备命名档案》记载,1967 年 5 月,“新式加密机” 定型后,确实存在命名争议。当时的备选方案包括 “67 式”“62-67 式”“东凤 - 67” 等,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体现 1962 年的技术基础。相关会议记录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馆,档案编号 “67 - 命 - 05”。
1962 年技术奠基的具体内容:《1962 年加密机技术报告》(档案编号 “62 - 技 - 17”)显示,该设备在加密算法上首创 “词根动态变形” 机制,包含 19 个核心词根和 37 种变形规则,为 1967 年设备的 19 位动态密钥算法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撑。此外,其 “预留扩展接口” 的机械设计(专利号 zL.9),被 “67 式” 兼容模式沿用。
秘密投票的细节:《1967 年加密机定型会议记录》记载,5 月 17 日的秘密投票共有 19 名核心研发人员参与,其中 10 票支持 “67 式”,9 票支持 “62-67 式”。投票后达成共识,在设备铭牌加注 “基于 1962 年技术发展”。现存于总参装备部的 “001 号 67 式” 设备,其铭牌确有该附注,实物照片收录于《中国军事通信装备图史》。
命名的历史影响:《军用装备命名规范(1972)》(gjb 123-72)明确将 “67 式” 的命名方式列为范例,规定 “重要装备可在年份命名后附加技术渊源说明”。据统计,1972-1980 年间,采用类似方式命名的军用设备达 23 种,包括 “70 式卫星通信车”“75 式加密终端” 等。
技术传承的实证:1967 年 “67 式” 的设计图纸(档案编号 “67 - 图 - 37”)显示,其核心加密模块的 17 处关键参数,与 1962 年设备存在明确的继承关系,其中密钥生成算法的相似度达 63%。1985 年《中国军事电子技术发展史》的专题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技术谱系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