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56章 混合加密法的完善(第2页)

 4 月 7 日,37 条蒙语军事谚语全部筛选完成。其其格整理出《新增蒙语军事谚语对照表》,每条谚语都标注 “传统来源(如‘gurɑn gɑl ɑlɑn’源自牧区‘重型车辆生火’的谚语)、军事对应(t-62 坦克)、发音提示(重音在‘gɑl’)、记忆口诀(大车带火焰,就是坦克来)”。当小李带着对照表到哨所测试,某蒙古族报务员说:“这些谚语像我们平时说的话,一听就懂,一记就住,敌人肯定猜不到是加密。” 这句评价,比任何测试数据都让团队安心。

 三、加密适配:谚语与数学嵌套的融合

 1969 年 4 月 8 日,李敏的数学适配工作启动 —— 核心是将 37 条新谚语与现有 37 重数学嵌套体系结合,确保每条谚语对应唯一的 “数字 + 军事概念 + 嵌套层级”,避免解密混乱。她的工作手册上,明确适配原则:“战术动作类谚语(如伏击、迂回)对应 1-19 层嵌套(基础运算),武器装备类(如坦克、火箭筒)对应 20-30 层(非线性方程),战略部署类(如预备队位置)对应 31-37 层(星地同步码)”。

 “数字映射的唯一性” 是适配核心。比如新谚语 “gurɑn gɑl ɑlɑn(大车火焰明亮)” 对应 “t-62 坦克”,需关联数字 “62”(坦克型号),李敏设计 “gurɑn=6(蒙语‘大车’发音首字母对应数字 6)、gɑl=2(‘火焰’对应 2)”,嵌套层级 27(对应 t-62 的 27 吨重量),代入非线性方程(r=3.71,x?=0.62),确保解密时能通过 “谚语→数字→方程验证” 三重确认。测试时,这条谚语的解密误差≤0.37%,完全符合要求。

 旧嵌套体系的兼容调整不可少。新增谚语中,19 条涉及 “战术动作”,需融入原 1-19 层基础运算嵌套,但原嵌套仅预留 7 个 “战术接口”,李敏不得不优化运算逻辑,将基础运算层扩展至 1-27 层,新增的 10 个接口专门适配 “伏击(17 层)”“迂回(19 层)”“转移(21 层)” 等战术谚语。周明远(硬件骨干)同步调整 “67 式” 设备的运算模块,确保新增嵌套层级能流畅运行,运算速度从 0.37 秒 / 次提升至 0.19 秒 / 次,满足实时通信需求。“嵌套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跟着谚语和实战需求变。” 李敏的这个思路,解决了 “新谚语与旧嵌套不兼容” 的核心难题。

 小主,

 “抗破译性” 的双重验证严格。陈恒组织 “假想敌” 团队(模拟苏军),对 37 条新谚语进行 19 小时连续破译:先用 “文化关联法” 尝试从蒙语含义推断军事概念,再用 “数学统计法” 破解嵌套规律。结果显示,苏军仅能识别出 “gɑl(火焰)” 可能与 “武器” 相关,无法精准对应 “坦克”;数学嵌套方面,因新增谚语的嵌套层级多在 20-30 层(非线性方程),苏军破解时长平均达 37 小时,远超情报有效期(197 分钟)。“新谚语和嵌套的结合,就像给情报装了双保险,拆了一层还有一层。” 陈恒在测试报告里写。

 低温环境的适配测试贴近实战。团队将设备置于 - 27c的冷冻舱,37 条新谚语的加密解密测试显示:“gɑshig tɑrɑn ɑrvɑn(星星眨眼十颗)” 的解密准确率下降 17%,原因是低温导致战士按键输入时,容易将 “ɑrvɑn(十)” 误输为 “guuyin(九)”。其其格立即优化记忆口诀,将 “星星眨眼十颗” 改为 “十颗星星眨眼”,突出 “十” 的位置,改进后低温准确率回升至 91%。“实战环境比实验室复杂,每个细节都要想到战士的操作难点。” 其其格的这个调整,让新谚语在边境低温环境下仍能稳定使用。

 4 月 13 日,37 条新谚语的加密适配全部完成。最终形成《蒙语军事谚语 - 数学嵌套适配手册》,包含 “谚语文本、军事对应、数字映射、嵌套层级、操作步骤” 五部分,适配 “67 式” 及后续设备,抗破译率≥97%,解密准确率≥91%(低温环境)。当手册送到上级部门,批复里写:“新增谚语填补了军事场景加密的空白,混合加密法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大幅提升,可立即列装。”

 四、实战验证:新谚语的战场效能

 1969 年 4 月 15 日,新增 37 条蒙语军事谚语的实战验证在珍宝岛东侧哨所展开。此次需传递的情报为 “苏军 19 辆 t-62 坦克,沿西侧冰面迂回,40 火箭筒小组在第 7 号伏击点待命”,加密时首次使用 3 条新谚语:“gurɑn gɑl ɑlɑn ɑrvɑn guuyin(大车火焰明亮十加九)” 对应 “19 辆 t-62 坦克”,“ɑrɑl guuyin bɑyir(河流加九草原)” 对应 “西侧迂回”,“gɑl tɑrɑn guuyin(火苗眨眼九颗)” 对应 “40 火箭筒小组(代指 9 人小组)”。

 其其格按适配手册操作,将新谚语嵌入 27 层嵌套(r=3.71,x?=0.62),通过 150.37 兆赫频段发送。示波器上的信号波形稳定,苏军 “拉多加 - 5” 的干扰虽仍存在,但因新谚语的发音与旧谚语差异大,干扰机的 “频率跟踪” 完全失效 —— 之前能短暂跟踪旧谚语信号的 0.37 秒延迟,现在延长至 3.7 秒,信号已传递完成,干扰才到位。

 37 公里外的后方指挥部,解密组用新手册快速解密:“19 辆 t-62 坦克,西侧迂回,40 火箭筒小组在 7 号伏击点”,误差≤100 米,与小李实地侦察的结果完全一致。作战参谋立即调整部署:将原计划在东侧的 2 个火箭筒小组,调 1 个至西侧冰面附近,补充 19 枚反坦克地雷。“新谚语解密太准了,之前用旧谚语还得反复核对,现在一次就对。” 参谋的话,验证了新谚语的 “军事准确性” 优势。

 苏军的破译尝试再次失败。截获的苏军通信显示,他们截获新谚语信号后,因 “gurɑn gɑl ɑlɑn” 在蒙语词典中无直接军事含义,蒙古族翻译巴特无法关联 “坦克”,只能标注 “疑似重型装备”;数学组尝试破解嵌套,却因层级在 27 层(非线性方程),运算 19 小时后仍未突破第 20 层,情报早已失去价值。“中方的新谚语像凭空冒出来的,我们找不到任何文化和数学规律。” 苏军破译组长伊万诺夫在报告里无奈地写道。

 4 月 17 日,苏军的迂回行动如期而至。但我方已根据新谚语传递的情报,在西侧冰面设下埋伏:40 火箭筒小组击毁 1 辆 t-62 坦克,地雷炸毁 2 辆装甲车,苏军被迫撤退。战斗结束后,小李在清理战场时发现,苏军坦克的行进路线,与新谚语加密的 “西侧迂回” 完全一致 —— 若没有新谚语的精准加密,这次伏击可能完全落空。其其格在日志里写:“37 条新谚语,不是纸面上的字,是战场上的眼睛,帮我们看清了敌人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