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前线反馈
1969 年 11 月 7 日清晨,珍宝岛西侧的战壕里,小李(侦察兵)的防寒服内袋鼓鼓囊囊 —— 里面装着刚配发的 “70-1 型” 便携密码机。他掏出设备时,哈气在机身表面凝成薄霜,这个长 15 厘米、宽 10 厘米、厚 5 厘米的铁盒子,比他之前用的 “67 式” 发报机小了近三分之二,重量仅 0.9 公斤,单手就能握住。
战壕外,苏军的巡逻队脚步声隐约传来,小李快速按下电源键,屏幕亮起微弱的绿光。他按其其格(报务员)教的步骤,输入 “ɑrɑl=3”(河流 = 3)的密钥,再敲入 “苏军 3 人巡逻队” 的情报,整个过程仅用 19 秒。加密信号通过 150.37 兆赫频段发出时,他突然想起半个月前用 “67 式” 发报机的窘境 —— 当时要两个人抬设备,还得找平坦地面架设,现在这台小机器,蹲在战壕里就能用。
远处的马背上,老王(骑兵)也把同款密码机绑在马鞍侧面,机身外裹着羊毛毡防颠簸。他摸了摸机器外壳,心里仍有些不安:“这么小,能扛住马跑的震动吗?信号会不会比大机器弱?” 但想到昨天演练时,这台机器在 - 27c的低温下仍能正常开机,他又踏实了些 —— 对前线战士来说,“小” 不仅是方便,更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安全传递情报的底气。
一、研发背景:机动作战催生的 “小密码机” 需求
1969 年夏,珍宝岛冲突后的边境防御总结会上,机动部队的通信难题被反复提及。骑兵连的老王在反馈中写道:“‘67 式’发报机重 3.7 公斤,马背上携带要占半个马鞍,遇到苏军追击时,根本来不及拆卸,有 3 次为了不丢设备,差点被俘虏。” 侦察兵小李也补充:“我们深入前沿侦察,带大机器目标太明显,上次为了藏‘67 式’,不得不绕路 19 公里,耽误了情报传递。” 这些来自前线的声音,让 “研发便携加密设备” 从 “优化项” 变成 “紧急任务”。
传统发报机的局限在实战中被放大。根据《1969 年边境通信设备使用报告》(编号 “69 - 通 - 07”),“67 式” 虽抗干扰能力强,但体积大(30x20x15 厘米)、重量沉,仅适合固定哨所使用;而骑兵、侦察兵、反坦克小组等机动单位,日均移动 19-37 公里,需要 “能揣在怀里、单手操作” 的加密设备。某通信参谋在论证会上指出:“敌人的机动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通信设备要是跟不上,机动部队就成了‘聋子’‘瞎子’。”
研发目标在争议中明确。最初有两种方案:一是缩小 “67 式” 尺寸(保留大部分功能),二是简化功能(只保留核心加密传递)。技术组的老张(曾参与 “67 式” 研发)主张后者:“机动部队最需要的是‘快传、快收、不暴露’,功能多了反而累赘,重量必须控制在 1 公斤内,尺寸比战士的水壶还小。” 这个思路最终被采纳,1969 年 8 月,“70-1 型” 便携密码机研发正式启动,核心指标定为 “重量≤0.9 公斤、尺寸≤15x10x5 厘米、操作步骤≤7 步、低温 - 37c可开机”。
历史技术积累为研发提速。团队沿用 “67 式” 的 “蒙语变形 + 数学嵌套” 核心加密逻辑,但简化硬件:用 1.5 伏干电池(代替 “67 式” 的 24 伏电源)、单色小屏幕(仅显示加密字符)、8 个核心按键(减少冗余操作),同时借鉴 1968 年越冬测试的低温防护经验,在机身内部贴 0.37 毫米厚的保温棉。老张在研发日志里写:“这台小机器不是‘缩水版’,是‘实战精简版’—— 每个零件都为机动作战服务。”
1969 年 10 月,首批 19 台 “70-1 型” 便携密码机送达珍宝岛前线,优先配发给侦察兵、骑兵和反坦克机动小组。当小李从其其格手里接过设备时,他反复掂量:“这么小,真能和指挥部通上话?” 其其格笑着按下电源:“你试试就知道,它比看起来靠谱。” 此时的小李还不知道,这台小机器,将在后续的侦察任务中救他一命。
二、初次体验:战士眼中的 “小而不弱”
1969 年 10 月 17 日,“70-1 型” 的首次使用培训在战壕里展开。其其格拿着设备,给 19 名战士演示操作:“第一步按电源,第二步选频段(150 或 150.37 兆赫),第三步输密钥,第四步敲情报,第五步按发送 —— 记住这五步,就算是新兵也能上手。” 小张(新兵)凑在最前面,眼睛盯着那 8 个按键,心里犯嘀咕:“这么少的键,会不会不够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李的初次尝试带着怀疑。他按步骤输入 “苏军 19 人步兵班” 的情报,加密用 “ɑrvɑn guuyin(十 + 九)”,按下发送键后,37 秒就收到指挥部的应答:“收到,情报准确。” 他惊讶地反复查看设备:“比‘67 式’快多了!之前发同样的情报,光架设设备就要 19 分钟。” 但他很快发现问题 —— 小屏幕只能显示 4 个字符,长情报要分多次发送,“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分开发会不会被敌人截获片段?” 其其格解释:“我们加了‘片段校验码’,就算截获一段,也拼不出完整情报。” 小李这才放下心。
老王的骑兵适配体验最具代表性。他把 “70-1 型” 裹上羊毛毡,用绳子绑在马鞍左侧,骑马奔驰 19 公里后,掏出设备检查 —— 机身无磕碰,按键正常。他在马背上尝试发送情报,虽然颠簸导致按错一次键,但第二次就成功了。“以前带‘67 式’,马跑快了设备会晃,现在这台小的,攥在手里就能发,太方便了!” 老王的话让其他骑兵都围过来,争相体验这台 “能在马背上用的密码机”。
低温环境的初次考验让战士们安心。10 月 21 日,边境气温降至 - 17c,小李在雪地里潜伏时,把 “70-1 型” 揣在防寒服内袋保温。当发现苏军 3 辆装甲车时,他快速掏出设备,手指因寒冷有些僵硬,但按键仍能正常触发,仅用 27 秒就发完情报。“之前‘67 式’在这么冷的天,要预热 19 分钟才能开机,这台小机器揣在怀里,拿出来就能用。” 小李在战后总结里写道,字里行间满是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