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前线反馈(第2页)
三、实战场景:生死时刻的 “小机器大作用”
1969 年 11 月 3 日,小李的侦察任务遭遇危机 —— 他和两名战友深入苏军前沿 3.7 公里,发现 19 辆 t-62 坦克正在集结,准备次日发起进攻。此时苏军的巡逻队已靠近,距离他们仅 190 米,小李必须在 5 分钟内发完情报,否则会被发现。
他快速掏出 “70-1 型”,手指因紧张有些发抖,按电源键时不小心碰到了 “频段切换”,屏幕瞬间黑屏。“坏了!” 小李的心跳瞬间加速,他想起其其格教的应急办法 —— 长按电源键 10 秒重启,再快速选 150.37 兆赫频段。重启成功后,他用冻得发紫的手指敲入情报:“苏军 19 辆 t-62,n46°37′,e133°19′,明日进攻。”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苏军巡逻队的脚步声已到 100 米外,小李赶紧把设备揣进怀里,和战友匍匐撤退。
37 分钟后,指挥部的应答传来:“情报收到,立即调整反坦克部署。” 小李趴在雪地里,摸了摸怀里温热的 “70-1 型”,心里又后怕又庆幸:“要是带的是‘67 式’,别说发情报,连藏都来不及,这台小机器救了我们,也救了前线的战友。” 次日,我方根据情报设伏,击毁苏军坦克 2 辆,击退进攻 —— 这是 “70-1 型” 首次在生死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老王的骑兵通信任务同样惊险。11 月 7 日,他奉命向 19 公里外的反坦克小组传递 “苏军迂回路线” 情报,途中遭遇苏军骑兵追击。马背上的老王一手抓缰绳,一手攥着 “70-1 型”,在颠簸中快速输入情报。突然,马被绊倒,老王摔在雪地里,设备从手中飞出,滑出 1.9 米远。他顾不上疼,爬过去捡起设备 —— 外壳磕出了坑,但屏幕仍亮着,按键正常。“还好没坏!” 老王赶紧爬上马,继续传递情报,最终反坦克小组成功伏击了迂回的苏军。
恶劣环境下的 “应急操作” 成了战士的必修课。11 月 19 日,小张在深山里发情报时,设备突然断电 —— 电池耗尽。他想起培训时学的 “应急供电法”,把电池拆下来,用体温焐热(低温会降低电池容量),再装回去,居然恢复了 19 分钟的续航,刚好够发完情报。还有战士发现,用刺刀刮掉按键上的冰霜、在机身外裹上羊毛毡防雪,都能提升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小机器虽小,但只要会用,关键时刻能扛事。” 小张后来在给新兵的培训中,总把这些应急办法挂在嘴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实战中的 “心理依赖” 逐渐形成。起初,战士们对 “70-1 型” 的小尺寸心存疑虑,担心它 “扛不住实战”;但经过多次生死考验,大家越来越依赖它 —— 小李把设备放在内袋,睡觉时都攥着;老王给设备做了专属的羊毛套,上面绣着 “保平安”;小张则在设备背面刻上自己的编号,生怕弄丢。其其格在日志里写:“战士们对这台小机器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武器一样 —— 它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战友。”
四、对比反馈:与传统发报机的 “优与缺”
1969 年 12 月,前线战士对 “70-1 型” 与 “67 式” 的对比反馈逐渐清晰。其其格整理的《便携密码机与传统发报机使用对比表》显示,在 “携带便利性” 上,“70-1 型” 以 “重量 0.9 公斤、可揣入内袋” 完胜 “67 式”(3.7 公斤、需两人抬),骑兵、侦察兵的满意度达 97%;在 “操作速度” 上,“70-1 型” 的平均发送时间 19 秒,是 “67 式”(19 分钟)的 60 倍,特别适合紧急情报传递。
但 “小” 也带来了局限。在 “信号覆盖” 上,“70-1 型” 的有效通信距离 37 公里,仅为 “67 式”(150 公里)的 25%,深山、密林等复杂地形下,信号中断率达 17%,而 “67 式” 仅 3%。小李在一次深入苏军后方 37 公里的侦察中,就因信号弱,不得不爬到山顶发送情报,差点被发现。“要是在平原,小机器够用;但到了深山,还是得靠‘67 式’的大天线。” 小李的反馈,道出了两种设备的适用场景差异。
“功能简化” 的利弊在实战中显现。“70-1 型” 仅保留 “基础加密传递” 功能,无法像 “67 式” 那样进行 “37 重嵌套” 和 “多频段切换”,面对苏军高强度干扰时,抗截获率 87%,低于 “67 式” 的 97%。老王在一次遭遇 “拉多加 - 5” 干扰时,“70-1 型” 的信号被压制,不得不反复发送 3 次才成功,“要是有‘67 式’的抗干扰模块,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但他也承认,“要是当时带的是‘67 式’,根本没机会靠近干扰区域 —— 小机器的隐蔽性,抵消了部分抗干扰的不足。”
“维护难度” 的对比让战士更倾向小机器。“70-1 型” 的零件少,故障多集中在电池、按键,战士自己就能更换;而 “67 式” 的跳频模块、加密模块故障,必须由技术人员处理。小张在一次任务中,“70-1 型” 的按键卡住,他用刺刀尖轻轻挑了一下就恢复正常;而之前 “67 式” 的电源故障,等技术人员赶来,耽误了 19 小时的情报传递。“小机器坏了,我们自己能修;大机器坏了,只能等支援。” 小张的话,说出了前线战士对 “自主维护” 的迫切需求。
战士们的 “场景化选择” 成了使用共识。固定哨所优先用 “67 式”,保证长距离、高抗干扰的稳定通信;机动部队(侦察兵、骑兵、反坦克小组)优先用 “70-1 型”,满足快速、隐蔽的通信需求;遇到复杂情况(深山、强干扰),则两者配合 ——“70-1 型” 传递紧急短情报,“67 式” 传递详细长情报。老张在总结中说:“没有最好的设备,只有最适合场景的设备 ——‘70-1 型’和‘67 式’不是替代关系,是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