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73章 十年总结(第3页)

 

团队协作的 “传承闭环”。十年间,核心团队(老钟、陈恒、李敏、周明远、张工)始终稳定,协作模式从 “山洞里的手工协作”(1962 年)到 “研究所 + 工厂 + 前线” 的协同(1967-1969 年),再到 “多系统联合攻关”(1970 年卫星),不断升级但核心不变 —— 老钟负责频率基准,陈恒统筹全局,李敏主攻算法,周明远优化硬件,张工聚焦模块集成。1970 年 12 月总结时,李敏说:“从山洞里老钟师傅教我算频率,到珍宝岛陈恒主任教我改算法,再到卫星项目里大家一起攻关,我们不仅传承了技术,更传承了‘一起干’的劲头。”

 

五、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技术体系的奠基与传承

 

1970 年 12 月,团队在总结十年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对未来进行了规划 —— 基于 “从山洞到星空” 的技术积累,提出 “导航密码构想”“第二代卫星加密”“地面 - 太空通信一体化” 三大方向,这些构想后来逐步落地,成为后续北斗导航、新一代航天通信技术的基础。十年的技术传承,不仅形成了可复制的技术体系,更培养了一批懂 “地面 + 太空” 融合技术的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根基。

 

十年技术体系的 “固化与标准制定”。1970 年 12 月,团队牵头制定《航天电子技术通用规范(1962-1970 版)》,将十年积累的核心技术固化为标准:频率基准(以 1962 年铷原子钟为基础,稳定度≥1x10??/ 天)、加密算法(≥19 层嵌套,r 值动态可调)、模块设计(体积≤50 立方厘米,抗辐射≥1x10?rad)、测试流程(发射前≥19 次对接验证)。该规范成为 1971 年 “实践一号”、1975 年返回式卫星的技术依据,统一了我国航天电子技术的研发标准。老钟在规范前言里写:“这十年的技术,不是个人的功劳,是团队一步步试出来、干出来的,现在把它变成标准,希望能让后面的人少走弯路。”

 

未来技术的 “初步构想”。基于十年积累,团队在 1970 年 12 月提出三大构想:一是 “导航密码构想”(基于 “67 式” 跳频与卫星频率技术,构建多站协同导航系统),后来发展为北斗导航的雏形;二是 “第二代卫星加密模块”(体积从 37 立方厘米缩至 19 立方厘米,功耗从 67w 降至 37w),1975 年成功应用于返回式卫星;三是 “地面 - 太空通信一体化”(将 “67 式” 地面网络与卫星链路结合,实现全国覆盖),1980 年在边防通信中试点。陈恒在规划报告里写:“十年从山洞到星空,下一个十年,要让星空的技术反哺地面,让更多人用上自主的通信、导航技术。”

 

人才团队的 “培养与传承”。十年间,团队从最初的 27 人,发展为拥有 190 人的技术梯队,其中 1962 年参与基准时钟研发的 7 人,成为后续航天电子技术的核心带头人:老钟负责频率与时间技术,陈恒统筹航天电子系统,李敏主攻加密算法,周明远优化硬件微型化,张工研发模块集成。他们培养的年轻技术员,如 1970 年加入的小王(后续北斗一代核心成员),后来回忆:“老钟师傅总给我们讲 1962 年山洞里算频率的故事,陈恒主任总强调‘实战出真知’,这些话,我们记了一辈子,也用了一辈子。”

 

历史地位的 “文献记载”。《中国航天电子技术发展史》(2020 年版)指出:“1962-1970 年,从四川山洞的基准时钟到‘东方红一号’的星地通信,我国构建了首个自主的航天电子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为后续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重大任务奠定了技术与人才基础。” 2019 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成功后,当年参与十年技术发展的老钟(87 岁)、陈恒(82 岁)受邀参观,看到北斗的频率同步技术时,老钟说:“这就是我们 1962 年在山洞里想的‘频率准、传得远’,现在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1970 年 12 月 31 日,总结会议结束,团队成员走出会议室,看着夜空中的星星 ——“东方红一号” 还在 370 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它的信号里,带着 1962 年山洞里的频率基准,带着 1969 年珍宝岛的实战经验,带着十年里每一个技术人员的心血。陈恒说:“十年只是开始,从山洞到星空,我们走了十年;从星空到更广阔的宇宙,我们还要走更久,但只要守住‘精准、实战、传承’这六个字,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历史考据补充

 

1962 年山洞研发文献:《1962 年基准时钟研发日志》(编号 “钟 - 研 - 6201”,四川某研究所档案室)记载,山洞湿度 67%,温差 19c,首台原型机频率稳定度 1x10??/ 天,铷炉温度 370c,现存于四川某研究所档案室。

 

1967-1969 年 “67 式” 文献:《1969 年 “67 式” 实战技术总结》(编号 “67 - 总 - 6901”,总参通信部档案室)显示,“67 式” 跳频 r=3.71,抗干扰率 97%,珍宝岛实战传输 190 组情报,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室。

 

1970 年卫星技术文献:《“东方红一号” 技术总结报告》(编号 “东 - 总 - 7004”,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指出,卫星频率误差≤0.01 赫兹,加密模块 37 立方厘米,37 组参数解密误差≤0.01%,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十年总结文献:《航天电子技术通用规范(1962-1970 版)》(编号 “航 - 规 - 7012”,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收录十年技术参数与标准,1971 年应用于 “实践一号”,现存于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航天电子技术发展史》(2020 年版,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21--4)、《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2010 年版,国防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8-06752-8)均提及 1962-1970 年技术的奠基作用,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