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67 式” 量产
卷首语
1977 年 12 月 27 日 9 时 37 分,沈阳军区某边防仓库的铁门被推开,寒风裹着雪粒灌进来。张班长(边防通信兵)的手套上沾着冰霜,却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货架上最后一台 “67 式” 通信设备 —— 墨绿色机身上,“1977.12” 的生产编号还泛着冷光,这是全军 1962 台 “67 式” 量产装备的收官之作。
王师傅(工厂量产负责人)从卡车后座搬下一个铁皮盒,里面是 1967 年第一台量产 “67 式” 的零件残片:0.37 毫米粗的镀银导线、手写的频率校准笔记,还有一块刻着 “67 - 量 - 001” 的铭牌。“十年了,从上海工厂的车床边,到全国 19 个军区的哨所,终于装完了 1962 台。”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指节上的老茧是十年车床作业的印记。
陈恒(技术统筹)站在仓库中央,手里攥着《“67 式” 全军装备总结报告》(编号 “67 - 装 - 7701”),首页 “1967-1977 年,1962 台设备,覆盖全军边防、野战部队,平均故障率≤3.7%” 的字样被红笔圈了三道。“1969 年珍宝岛,我们带着样机去前线;现在,每个哨所都有‘67 式’,再也不用怕苏军的干扰了。” 仓库外,通信兵正用新装备测试链路,150 兆赫的跳频信号穿透风雪,在边境线上划出安全的电波屏障。
一、量产背景:1967 年的 “技术定型” 与边境需求的双重驱动
1967 年,“67 式” 通信设备完成定型,正式启动量产筹备 —— 这不是偶然决策,而是基于 1962-1966 年的技术积累(1962 年基准时钟的频率校准技术)、1967 年边境冲突的实战需求(苏军 “拉多加 - 6” 干扰设备的威胁),以及全军通信装备的 “换代缺口”(当时老式设备抗干扰率不足 37%)。十年量产的起点,是 “技术成熟度” 与 “实战紧迫性” 的精准契合,每一项决策都有明确的历史依据。
1967 年 “67 式” 定型的技术基础。根据《“67 式” 定型技术报告》(编号 “67 - 定 - 6701”),1962-1966 年,陈恒团队完成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一是基于 1962 年基准时钟的频率校准方案(5 兆赫分频至 150 兆赫,误差≤0.37 赫兹);二是李敏研发的 r=3.71 跳频算法(抗干扰率≥97%);三是周明远优化的硬件结构(重量 37 公斤,适应前线机动)。1967 年 5 月,定型测试显示:“67 式” 在 - 37c至 40c环境下,连续工作 190 小时无故障,抗苏军 “拉多加 - 6” 干扰成功率 97%,完全满足实战需求。“没有 1962 年的基准时钟,‘67 式’的频率就没准头;没有这五年的调试,也不敢贸然量产。” 陈恒在定型评审会上强调,技术成熟度是量产的首要前提。
边境冲突催生的 “量产紧迫性”。1967 年夏季,中苏边境局部冲突中,我方老式通信设备因抗干扰能力弱,3 次出现情报传输中断,而 “67 式” 样机在测试中成功避开苏军干扰,传递关键情报。根据《1967 年边境通信需求报告》(编号 “边 - 通 - 6701”),全军急需至少 1900 台抗干扰通信设备,覆盖东北、西北、西南 19 个边防哨所与野战部队。“当时苏军的干扰机,能跟踪我们老式设备的固定频率,‘67 式’的跳频能躲,必须赶紧造出来发给部队。” 张班长当时还是新兵,亲眼见过老班长因通信中断急得砸设备,这让他后来对 “67 式” 的期待远超其他装备。
量产台数 “1962 台” 的确定逻辑。1967 年 8 月,总参通信部联合工厂制定《“67 式” 全军装备规划》,根据部队编制(每边防连 1 台、野战营 2 台)、维修备用(10% 冗余),最终确定量产 1962 台 —— 这个数字既满足 “19 个军区基础配置”(每军区 100 台),又预留 162 台作为备用与后续改进测试。王师傅拿到规划时,心里犯怵:“上海无线电三厂当时月产能只有 19 台,1962 台要造十年,还得保证每台都合格,压力太大了。” 但看到边境需求报告里 “通信中断可能导致阵地失守” 的字样,他还是接下了任务。
1967 年 10 月,“67 式” 量产正式启动,上海无线电三厂、南京电子管厂等 19 家工厂组成协作链,陈恒负责技术统筹,王师傅负责生产组织,李敏、周明远驻厂解决技术问题 —— 十年量产的大幕,在 “技术准备充分、需求紧迫” 的双重背景下拉开,每一台 “67 式” 的生产,都承载着边境通信安全的重任。
二、量产攻坚:19 家工厂的 “供应链协同” 与质量控制博弈
1967-1972 年是 “67 式” 量产最艰难的五年 —— 核心元器件短缺(如抗低温晶体管、镀银导线)、手工生产精度不足(合格率仅 67%)、产能与质量的矛盾,让王师傅与陈恒团队每天都在 “赶进度” 与 “保质量” 间博弈。他们通过 “国产化替代”“手工精度提升”“分阶段量产” 三大措施,逐步将产能从月产 19 台提至 37 台,合格率从 67% 升至 97%,为后续完成 1962 台目标奠定基础,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都充满了技术人员与工人的汗水与心理较量。
核心元器件的 “国产化突围”。1968 年 3 月,“67 式” 关键部件 “3Ax81h” 抗低温晶体管(南京电子管厂生产)突然断供,库存仅够生产 19 台。王师傅带着技术员连夜赶往南京,发现工厂因设备老化,晶体管 β 值合格率从 97% 降至 37%。周明远提出 “参数放宽 + 手工筛选” 方案:将 β 值合格范围从 37-67 调整为 30-70,再用万用表逐只测试,挑出适合低温环境的(-37c下 β 值下降≤19%)。连续 19 天,工厂工人与技术人员每天筛选 1900 只晶体管,终于保证了月产 19 台的需求。“进口零件断供时,我们就靠‘笨办法’,手工筛、手工调,只要能满足边境需求,再累也值。” 王师傅的手上,至今留着筛选晶体管时被表笔扎破的疤痕。
手工生产的 “精度提升战”。“67 式” 的跳频单元需手工焊接 370 个焊点,每个焊点误差≤0.07 毫米,初期工人因不熟练,焊点虚接导致故障率高达 33%。李敏驻厂后,设计 “焊点定位模板”(在 pCB 板上刻出焊点位置),并培训 19 名焊工,要求每焊接 19 个焊点就用放大镜检查一次。1969 年 1 月,焊工小张因连续焊接 19 小时,手抖导致 3 个焊点虚接,王师傅想让他返工,陈恒却提出 “带故障测试”—— 将有虚接的设备拿到低温箱测试,发现虚接在 - 37c下会导致跳频中断,小张才意识到精度的重要性。“之前觉得差不多就行,后来才知道,边境零下几十度,一个焊点虚接,就可能让前线断了通信。” 小张后来成为厂里的 “金牌焊工”,带出的 19 名徒弟,焊点合格率全达 97%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