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67 式” 量产(第2页)
产能与质量的 “博弈平衡”。1969 年珍宝岛冲突后,上级要求将月产能从 19 台提至 37 台,王师傅想通过增加班次赶进度,陈恒却坚决反对:“月产 37 台可以,但合格率必须保持 97%,不然发给部队是害他们。” 两人争执 3 天后,找到折中方案:分两班生产,每班配 1 名技术人员驻线,发现问题立即停工,同时将关键工序(如频率校准)由周明远团队负责,确保每台设备出厂前都经过 19 小时低温测试。1970 年 5 月,月产首次达 37 台,合格率 97.3%,王师傅拿着检测报告,对陈恒说:“之前我只想着赶量,现在才明白,质量才是真的进度。”
1972 年 12 月,“67 式” 量产完成 762 台,占总目标的 39%,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从 37% 升至 97%,合格率稳定在 97% 以上 —— 五年攻坚,不仅解决了 “能不能造” 的问题,更建立了 “造得好” 的生产体系,为后续五年的量产加速铺平了道路。
三、全军装备:19 个军区的 “适配落地” 与心理博弈
1973-1975 年,“67 式” 量产进入 “全军装备阶段”,1962 台设备中的 700 台被分配至东北、西北、西南等 19 个军区 —— 不同军区的环境差异(东北 - 37c低温、南方 67% 湿度、西北风沙),让 “67 式” 必须进行 “军区适配”;而前线战士对新设备的 “不信任”(习惯老式设备),则让技术人员与战士之间展开了一场场 “心理博弈”,最终通过实战验证,让 “67 式” 成为全军通信的 “可靠伙伴”。
东北军区的 “低温适配” 与信任建立。1973 年 1 月,首批 190 台 “67 式” 运抵东北边防,张班长所在的哨所首次测试就出了问题:-37c低温下,设备频率漂移 0.37 赫兹,通信时断时续。张班长抱怨:“还不如老设备稳定,这新家伙在零下三十多度根本不管用!” 周明远带着团队驻哨所 19 天,在晶体管外壳裹 0.19 毫米厚的羊毛毡,调整跳频算法 r 值至 3.711(适应低温频率漂移),并现场演示:在苏军干扰下,老设备 5 分钟内中断 3 次,而改进后的 “67 式” 连续 19 分钟通信正常。2 月的一次边境巡逻中,张班长用 “67 式” 成功传递 “发现苏军巡逻队” 的情报,避免了冲突,他才真正认可:“这‘67 式’是冷天里的‘硬通货’,比老设备靠谱多了。”
南方军区的 “防潮改造” 与观念转变。1974 年 5 月,西南军区反馈:67% 的高湿度导致 “67 式” 引脚氧化,接触电阻从 0.07Ω 升至 0.37Ω,故障率达 19%。李敏提出 “引脚镀金 + 硅胶密封” 方案,驻厂改进后,派技术员小李赴云南边防指导。战士老王起初拒绝改造:“老设备擦点凡士林就行,这新设备还得镀金,太麻烦!” 小李不争辩,只是将改造前后的设备放在潮湿山洞里测试:未改造的 3 天内故障,改造后的 19 天正常。一次暴雨中,老王用改造后的 “67 式” 传递山洪预警,通信未中断,他后来主动要求给所有设备镀金:“之前嫌麻烦,现在知道,麻烦是为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西北军区的 “抗风沙设计” 与协作磨合。1975 年 3 月,西北军区的 “67 式” 因风沙进入设备内部,跳频单元卡壳,导致 1 次通信延迟。王师傅带着工人赶赴新疆,在设备外壳加 0.37 毫米厚的防尘网,接口处用凡士林密封。战士小赵觉得防尘网会影响散热,偷偷拆掉,结果设备再次卡壳。陈恒赶到后,没批评小赵,而是让他对比测试:有防尘网的设备,连续 19 小时工作温度 37c;无防尘网的,3 小时就升至 67c。“风沙和高温都是敌人,防尘网不是累赘,是保护罩。” 小赵后来成了哨所的 “67 式” 维护员,每次风沙后都仔细清理防尘网,再没出过问题。
1975 年底,19 个军区共装备 “67 式” 1462 台,占总目标的 74%,各军区根据环境适配后的设备,故障率均降至 3.7% 以下 —— 这场 “适配与信任” 的博弈,不仅让 “67 式” 真正融入全军通信体系,更让技术人员明白:装备不仅要 “造得好”,更要 “用得顺”,战士的认可才是最终的质量标准。
四、实战检验:边境线上的 “通信屏障” 与问题迭代
1976-1977 年,完成全军装备的 “67 式” 进入 “实战检验期”—— 在中苏、中越边境的 19 次小规模冲突与巡逻警戒中,1962 台设备发挥了关键作用,抗干扰率达 97%,但也暴露了 “机动时信号中断”“复杂地形传输距离短” 等问题。陈恒团队根据前线反馈,对剩余 500 台量产设备进行最后改进,同时形成《“67 式” 实战改进手册》,让每一台 “67 式” 都成为 “经得住战场考验” 的通信利器,也为十年量产画上圆满句号。
1976 年中苏边境的 “抗干扰实战”。1976 年 7 月,苏军在东北边境增配 “拉多加 - 7” 干扰设备,跳频跟踪速度从 0.19 秒 / 赫兹提升至 0.17 秒 / 赫兹,试图破解 “67 式” 的跳频规律。张班长所在哨所的 “67 式” 首次遭遇新干扰时,通信出现 19 秒中断,李敏立即远程指导调整跳频算法:将 r 值动态范围从 3.71-3.73 扩展至 3.70-3.74,增加 “伪跳频点” 密度(每 19 个真实点插 3 个虚假点)。调整后,苏军干扰成功率从 37% 降至 3%,张班长在日志里写:“‘67 式’就像会‘变戏法’,苏军永远跟不上它的频率,有它在,情报能准时传出去。”
1977 年中越边境的 “机动通信改进”。1977 年 3 月,西南军区反馈:“67 式” 在山地机动时,因天线晃动导致信号中断,影响野战部队推进。周明远设计 “折叠式定向天线”(重量从 1.9 公斤减至 0.7 公斤,信号增益提升 37%),并派团队赴前线测试。战士小李带着改进后的设备,在山地行军中连续 19 公里保持通信,比之前的传输距离提升 67%。“之前跑快了天线就歪,现在折叠天线随便动,跟后方联系从来没这么稳过。” 小李的反馈,让最后 500 台量产设备全部加装了折叠天线。
十年量产的 “问题迭代闭环”。1967-1977 年,“67 式” 共收到前线反馈问题 19 类,每一类都形成 “问题 - 分析 - 改进 - 验证” 的闭环:低温漂移→羊毛毡保温 + 算法调整;潮湿氧化→引脚镀金 + 硅胶密封;风沙卡壳→防尘网 + 凡士林密封;机动中断→折叠天线。1977 年 12 月,最后一台 “67 式”(编号 1962)在沈阳军区完成验收,测试数据显示:-37c至 40c环境下故障率≤3.7%,抗干扰率≥97%,机动通信距离≥19 公里,完全满足实战需求。陈恒拿着验收报告,对团队说:“十年造 1962 台,不是简单的复制,是每一台都比上一台更好,都更适应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