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81章 任务下沉

卷首语

1971年1月22日9时17分,北京国防科工委主楼的收发室里,老宋(项目协调人)正拆一封标着“绝密?特急”的牛皮纸信封,信封边缘盖着外交部与总参二部的双重密封章,里面是《关于研发联合国代表团专用密码箱的通知》(编号外-密-7102),首页“3个月交付周期”的红色批注格外醒目。

老宋的手指快速划过文件里的技术指标:“机械防撬≥72小时、加密抗破译≥7天、重量≤5公斤”,心里突然一紧——他昨天刚查过军用“67式”加密模块的参数,单模块重量就达7.3公斤,远超外交便携需求。窗外,19辆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吉普车正陆续驶入大院,车身上“保密运输”的标识在冬日阳光下格外清晰,老宋知道,接下来的技术评估会议,不仅要衔接外交部的需求,更要直面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重量死结”。

“再难也要上,联合国之行不能等。”老宋将文件锁进保密柜,拿起会议通知单走向会议室——里面19个座位已摆好,每个座位上都放着“67式”模块的参数表与纽约环境数据,一场关乎“军用技术下沉外交”的硬仗,即将打响。

一、正式文件的起草与下发:外-密-7102的“需求传递”(1971年1月16日-21日)

1971年1月16日,外交部与总参二部联合启动《关于研发联合国代表团专用密码箱的通知》(外-密-7102)的起草,文件的核心是将1月15日会议达成的“双重指标”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任务”,明确3个月交付周期(1月22日-4月22日),并界定外交部、国防科工委、总参二部的职责边界。文件的起草与下发过程,是“需求从外交场景向技术场景”的精准传递,每一条款都带着“确保落地”的严谨,背后是起草团队“怕疏漏、怕延误”的复杂心理。

文件起草的“细节打磨”。老陈(外交部起草负责人)与老郑(总参二部联络员)牵头,4名技术专家参与,重点打磨三部分内容:1技术指标细化:将“机械防撬≥72小时”拆解为“抗撬棍≥37分钟、抗液压剪≥19分钟、抗扭力扳手≥27分钟”,“加密抗破译≥7天”明确为“密钥长度15位、算法嵌套21层、动态跳频19组”;2交付节点拆分:1月22日完成任务移交、2月28日前完成初步方案、3月31日前完成样机测试、4月22日正式交付;3责任界定:外交部负责需求答疑与环境数据提供,国防科工委负责研发落地,总参二部负责美方技术动态情报支持。“每个指标都要能测量,每个节点都要能追溯,不能写‘大概’‘可能’。”老陈在起草会上强调,他亲自核对“67式”模块的重量数据,发现7.3公斤的参数后,在文件里特意标注“需重点解决军用模块小型化问题”。

文件的“层级审核与风险评估”。1月18日,文件初稿完成,经外交部、总参二部、国防科工委三级审核:外交部审核“需求匹配度”(是否符合联合国场景),总参二部审核“情报准确性”(美方技术参数是否最新),国防科工委审核“技术可行性”(3个月周期是否合理)。审核中,国防科工委的老宋提出疑问:“军用‘67式’模块重量7.3公斤,要压缩到5公斤内,还需集成机械防撬结构,3个月是否太紧?”老陈回应:“联合国会议4月中下旬启动,4月22日前必须交付,晚一天都可能影响筹备,我们可以同步推进研发与测试,压缩流程。”最终,三级审核通过,文件定为“绝密?特急”,要求1月22日前送达国防科工委。

文件传递的“保密流程”。1月21日,文件由外交部保密员专人护送,乘坐专用保密车辆(屏蔽150-180兆赫频段)前往国防科工委,途中经3次身份核验(出发地、中途检查站、目的地),每次核验需出示“双证”(保密员证件+文件交接单)。抵达国防科工委后,老宋作为接收人,需在《绝密文件接收登记册》上签字,注明“1月21日16时37分接收,文件完整无破损”,并立即存入密码保密柜(需双人密钥开启)。“文件里的每个数字都关乎国家秘密,丢了或泄露了,都是天大的责任。”护送保密员临走前叮嘱老宋,这句话让老宋当晚特意去保密柜检查了3次,确认文件安全。

起草团队的“心理博弈”。老陈在1月21日的工作笔记里写:“3个月周期是‘死线’,明知军用模块重量超标,仍坚持这个节点,是因为联合国之行不能等;但又怕国防科工委无法完成,心里很矛盾。”老郑也在日志里补充:“美方监测设备还在升级,我们多拖一天,泄密风险就增加一分,只能让技术团队‘跳起来够目标’。”这种“紧迫与担忧”的交织,让文件不仅是一份任务通知,更承载着外交通信安全的“最后希望”。

二、技术评估会议的筹备:19家科研单位的“筛选逻辑”(1971年1月21日-22日)

1月21日,国防科工委的老宋接到文件后,立即启动技术评估会议筹备,核心是筛选19家有能力承接任务的科研单位,确保覆盖“机械结构、加密算法、材料工艺、环境适配”四大领域。筛选与筹备过程,不是简单的“名单罗列”,而是基于各单位的军用技术积累、过往项目经验、产能情况的综合判断,每一家单位的入选,都带着“补短板、强协同”的考量,背后是老宋团队“怕选错、怕协同不畅”的谨慎。

单位筛选的“四大标准”。老宋团队制定筛选标准:1有军用加密或机械安全设备研发经验(如参与过“67式”“69式”项目);2具备小型化技术能力(如卫星加密模块、便携军用设备研发);3能快速响应(3天内组建专项团队,1周内提交初步方案);4产能匹配(若研发成功,能在1个月内启动小批量生产)。按这一标准,从37家备选单位中筛选出19家,包括:1机械结构类:上海无线电三厂(“67式”机械部件供应商)、沈阳精密仪器厂(军用密码锁研发);2加密算法类: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69式”算法研发)、西安电子科技研究所(卫星加密);3材料工艺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轻质合金)、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低温润滑脂);4环境适配类:哈尔滨工业大学(低温环境测试)、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潮湿环境适配)。“19家单位要能‘拼起来’解决所有问题,缺一家都不行。”老宋在筛选名单上画了4个圈,代表四大领域,确保每个领域至少有3家单位备选。

会议资料的“精准准备”。为让参会单位快速掌握需求,老宋团队整理了6类资料:1外-密-7102文件全文(含技术指标、交付节点);2“67式”“69式”设备的详细参数(重量、功耗、抗干扰率);年苏联驻美使馆事件调查报告(物理安全教训);4纽约区域环境数据(1月-4月温湿度、电磁干扰频段);5美方监测设备参数(“An\fLr-9”的接收灵敏度、破解速度);6初步任务分工建议(按领域划分19家单位的责任范围)。这些资料按“一家单位一套”封装,标注“仅限参会人员查阅,会后回收”,并在每页加盖“保密”印章。老宋特意嘱咐:“资料里的美方参数和苏联案例都是绝密,绝不能带出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