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任务下沉(第2页)
参会人员的“构成与通知”。19家单位各派出2名代表(1名技术负责人+1名项目协调人),共38人,加上国防科工委、外交部、总参二部的19人,会议总人数57人。通知采用“电话+书面”双方式:1月21日17时电话通知,明确“1月22日9时参会,携带单位资质证明与军用项目经验材料”;1月21日20时前,将会议地点、保密要求(无电子设备、无纸质记录)通过保密渠道送达各单位。老徐(上海无线电三厂技术负责人,“67式”模块研发者)接到通知时,正在调试“67式”的新批次模块,他立即整理模块重量构成数据(电路3.7公斤、合金外壳2.6公斤、散热片1公斤),准备在会上汇报。“能参与联合国相关项目,是荣誉也是压力,必须把‘67式’的情况说清楚。”老徐当晚熬夜整理数据,确保第二天能精准回答问题。
会议场地的“保密与保障”。会议室选在国防科工委主楼地下一层(防电磁监听),墙面加装0.37毫米厚的金属屏蔽层,门窗缝隙用导电胶密封;室内摆放57把无金属框架的木质椅子(避免信号反射),每张桌子只放1支铅笔、1张空白纸(会后回收);入口处设2道保密岗,检查参会人员证件与携带物品(无电子设备、无录音工具)。老宋还安排3名技术人员,在会议前2小时测试会议室的电磁环境(确保无外部监听信号),并准备了应急电源(防止停电导致会议中断)。“任何细节都不能漏,美方可能想知道我们的研发动向,会议室必须是‘安全岛’。”老宋在会议前1小时,亲自检查了屏蔽层与应急电源,确认无误。
三、技术评估会议的核心:军用技术适配性的“争论与分析”(1971年1月22日9时-12时)
1月22日9时,技术评估会议正式开始,老宋首先宣读外-密-7102文件的核心指标与交付周期,随后19家单位围绕“现有军用技术能否适配外交需求”展开讨论,重点分析“67式”加密模块、军用机械锁、卫星加密算法的可移植性。讨论过程中,认同与质疑并存,数据与案例交织,每一家单位的发言都带着“基于自身技术”的判断,形成一场“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逻辑博弈。
“67式”加密模块的“适配性讨论”。老徐(上海无线电三厂)首先介绍“67式”模块的技术参数:“单模块重量7.3公斤,抗干扰率97%,加密嵌套19层,工作温度-37c至37c,能满足加密抗破译≥7天的需求,但重量远超5公斤的便携目标。”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的老吴(延续前序人物)提问:“能否拆解模块,只保留核心加密电路,去除军用冗余功能(如抗核辐射、强电磁脉冲)?”老徐回应:“我们测算过,去除冗余后,模块重量可降至5.7公斤,但还需集成机械防撬结构(预计1.2公斤),总重量仍达6.9公斤,还是超标。”会议现场出现短暂沉默,老宋补充:“外交部的重量需求是≤5公斤,6.9公斤还差1.9公斤,必须想办法再减。”
军用机械锁的“移植可行性”。沈阳精密仪器厂的老金(机械工程师)展示军用“6组齿轮锁”的参数:“锁芯重量0.37公斤,防撬时长≥72小时,可直接移植到外交密码箱,但需与加密模块联动(正确输入机械密码后,加密模块才能启动)。”外交部的老陈追问:“外交人员操作是否复杂?比如密码遗忘或锁死,有没有应急方案?”老金回答:“我们可增加‘双重应急解锁’——机械应急钥匙+电子密钥,需双人同时操作,操作时间≤19秒,不会影响紧急通信。”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的老林(材料专家)补充:“如果锁芯外壳用轻质合金(如铝镁合金),还能减重0.07公斤,重量可控制在0.3公斤内。”这一建议得到多数单位认可,机械锁的适配性暂时达成共识。
卫星加密算法的“降维应用”。西安电子科技研究所的老周(算法专家)提出:“卫星加密的‘动态频率微调’技术(每3.7秒调整一次频率),可移植到外交密码箱,抗美方频率跟踪破解,且算法模块已实现小型化(重量0.97公斤),比‘67式’的加密模块轻2.73公斤。”总参二部的老郑立即提问:“卫星算法在地面使用,会不会受地形、建筑遮挡影响?比如纽约高楼密集,信号会不会不稳定?”老周回应:“我们在19个城市做过测试,包括高楼密集区域,动态微调技术能应对信号遮挡,误码率≤0.19%,完全满足外交通信需求。”这一方案让会议氛围变得轻松,老吴(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补充:“若结合‘67式’的跳频抗干扰逻辑,加密效果会更好,且重量能进一步控制。”
适配性的“初步结论”。会议上半场结束前,老宋总结:1加密技术:可采用“卫星动态微调算法+‘67式’跳频逻辑”,模块重量预计5.7-0.97(卫星模块替代部分‘67式’)-0.2(简化冗余)=4.53公斤,有望达标;2机械技术:军用6组齿轮锁+轻质合金外壳,重量0.3公斤,联动加密模块无问题;3材料技术:需重点解决箱体与模块的轻质化(如铝镁合金、多层基板)。“现在的关键,是‘67式’模块的减重与卫星算法的融合,下午请相关单位深入讨论。”老宋的总结,让参会人员看到了“军用技术适配外交需求”的希望,但也清楚,重量问题仍需攻克。
四、短板暴露:“67式”加密模块的“重量死结”(1971年1月22日14时-15时30分)
会议下半场,讨论聚焦“67式”加密模块的重量短板——老徐团队带来“67式”模块的拆解样品与重量构成数据,19家单位围绕“如何从7.3公斤减至4.5公斤内”展开测试与讨论,却发现军用技术的“冗余设计”(抗核辐射、强冲击)与外交“便携需求”存在根本矛盾,减重过程中多次出现“减重即降性能”的困境,短板的“顽固性”远超预期,让参会人员陷入“焦虑与思考”。
“67式”模块的“重量拆解”。老徐将“67式”模块拆解为5部分,逐一称重并说明功能:1核心加密电路:3.7公斤(含19块分立电路板,抗核辐射设计);2合金外壳:2.6公斤(1.9毫米厚钢板,抗19米跌落);3散热系统:1公斤(金属散热片+风扇,适应-37c至67c宽温);4冗余供电:0.7公斤(备用电池,支持19小时续航);5抗干扰组件:0.3公斤(电磁屏蔽罩,抗1x10?rad辐射)。“这些设计都是为了适应战场环境,比如核战争、炮弹冲击,但外交场景用不上。”老徐指着抗核辐射电路板说,“这部分电路板占重量1.2公斤,若去除,可直接减重1.2公斤。”
初步减重方案的“测试与失败”。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的老吴提出“三步减重”:1去除抗核辐射、抗强冲击冗余(减重1.2+0.7=1.9公斤);2将19块分立电路板集成至3块多层基板(减重3.7-1.9=1.8公斤);3外壳改用0.7毫米厚铝镁合金(减重2.6-0.9=1.7公斤)。按此计算,模块重量可从7.3公斤减至7.3-1.9-1.8-1.7=1.9公斤,加上机械结构,总重量可控制在3.7公斤内,远超预期。但老徐团队的现场测试却发现问题:1去除抗核辐射电路板后,模块在纽约-17c低温下,工作电流从190A升至370A,续航从19小时缩至7小时(不满足需求);2多层基板集成后,信号干扰增加,抗干扰率从97%降至87%(未达标);3薄铝镁合金外壳在19公斤撬力下,变形量达0.37毫米(可能导致内部组件受损)。“减重会牺牲性能,性能达标就无法减重,这是‘死结’。”老徐的测试结果,让会议室的气氛再次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