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任务下沉(第3页)
减重与性能的“平衡博弈”。老林(材料专家)提出:“用‘碳纤维+铝镁合金’复合外壳,厚度0.9毫米,重量0.7公斤,抗撬力≥19公斤,变形量≤0.07毫米,可解决外壳减重与强度的矛盾。”但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的老郑(材料工程师)反驳:“碳纤维当时国内产能有限,3个月内无法量产,且成本是铝镁合金的19倍,不符合批量装备需求。”老周(卫星算法专家)建议:“用卫星加密模块替代‘67式’的核心电路,卫星模块重量0.97公斤,无抗核辐射冗余,抗干扰率97%,续航17小时,可直接减重3.7-0.97=2.73公斤。”老徐测试后发现,卫星模块与“67式”的跳频组件兼容性差,需重新设计接口,研发周期需19天(可能延误整体进度)。
参会人员的“心理焦虑”。老宋看着测试数据,在笔记本上写:“‘67式’的重量是‘战场经验’堆出来的,外交需求要的是‘轻、快、准’,两者的矛盾比想象中更尖锐,3个月周期可能真的不够。”老陈(外交部)也有些着急:“如果模块重量降不下来,外交人员带不动,再好的性能也没用,能不能放宽重量指标到6公斤?”但老郑(总参二部)立即反对:“纽约街头外交人员要频繁移动,6公斤的设备连续携带19分钟,疲劳度会增加67%,紧急情况下可能丢设备,重量不能放宽。”这场争论,让大家意识到,“67式”的重量短板,不是简单的“技术优化”能解决,可能需要“重构设计”。
五、任务分工与初步路径:从“暴露短板”到“破局方向”(1971年1月22日15时30分-17时)
会议最后阶段,老宋组织19家单位围绕“短板破解”确定任务分工,核心是“分领域攻坚、跨单位协同”:机械结构单位负责轻质化外壳与锁具联动,加密单位负责卫星算法与“67式”跳频的融合,材料单位负责新型轻质材料研发,环境单位负责低温适配测试,同时将3个月周期拆解为“1个月方案设计、1个月样机制作、1个月测试优化”。分工的确定,不仅是任务的分配,更是“从焦虑到行动”的心理转变,为后续研发明确了“破局方向”。
跨领域的“任务分工表”。老宋最终确定19家单位的分工:1核心攻坚组(5家):上海无线电三厂(“67式”模块减重,1月31日前出减重方案)、西安电子科技研究所(卫星算法与“67式”融合,2月7日前完成接口设计)、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碳纤维-铝镁复合外壳,2月10日前出样品)、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加密模块集成,2月15日前完成电路设计)、沈阳精密仪器厂(机械锁与加密模块联动,2月5日前完成联动测试);2支撑组(14家):哈尔滨工业大学(低温-17c测试,2月20日前提供数据)、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潮湿环境适配,2月25日前完成防护方案)、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低温润滑脂选型,2月3日前提交报告)等,负责环境测试、材料供应、工艺保障。“每个组都有明确的交付物和时间节点,每周三召开进度会,晚一天都要说明原因。”老宋在分工表上用红笔标注关键节点,确保责任到人。
重量短板的“破局路径”。针对“67式”模块的重量问题,确定“三步破局”:1替代:用卫星加密模块(0.97公斤)替代“67式”的抗核辐射核心电路(1.2公斤),减重0.23公斤;2集成:将19块分立电路板集成至3块多层基板,减重1.8公斤;3材料:外壳用铝镁合金(0.7公斤)替代钢板(2.6公斤),散热用陶瓷基板(0.3公斤)替代金属散热片(1公斤),合计减重2.6+1-0.7-0.3=2.6公斤。按此路径,模块重量预计从7.3公斤减至7.3-0.23-1.8-2.6=2.67公斤,加上机械锁(0.3公斤)、箱体(1.1公斤),总重量约4.07公斤,满足≤5公斤的需求。老徐(上海无线电三厂)拍着胸脯说:“1月31日前,我们一定拿出减重方案,不拖后腿。”
周期风险的“应对预案”。为应对3个月周期的风险,会议确定“并行研发+应急备选”策略:1并行研发:模块减重、算法融合、机械联动同步推进,不再等前一步完成再启动后一步;2应急备选:若复合外壳无法按时量产,临时用1.2毫米厚铝镁合金(重量0.9公斤)替代,总重量控制在4.27公斤内;若算法融合延误,临时使用“67式”简化版(重量5.7公斤),放弃部分冗余功能,确保4月22日前交付可用设备。“我们要做‘两手准备’,既要追求最优方案,也要确保不延误联合国之行。”老宋的预案,让参会人员心里踏实了不少——即使遇到技术瓶颈,也有“保底方案”。
会议后的“行动启动”。1月22日17时,会议结束,19家单位的代表立即返回,启动研发:老徐团队当晚就拆解“67式”模块,测试卫星模块的兼容性;老林团队联系碳纤维生产厂家,协调样品制作;老宋则整理会议纪要,形成《外交专用密码箱研发任务分工与进度表》(编号国-科-分-7101),报送国防科工委与外交部。老陈(外交部)收到纪要后,立即回复:“全力配合需求答疑与数据提供,期待3月的初步方案。”
窗外的天色已暗,国防科工委主楼的灯光亮了一片,19家科研单位的实验室也陆续启动——一场围绕“军用技术减重适配外交”的攻坚战,在1月22日的夜幕中正式打响。老宋站在会议室窗前,看着远处的灯光,心里想着:“虽然‘67式’的重量短板还没完全解决,但至少有了方向,只要19家单位齐心协力,3个月内一定能拿出合格的设备。”
历史考据补充
正式文件与指标:《关于研发联合国代表团专用密码箱的通知》(外-密-7102)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3个月交付周期(1月22日-4月22日),机械防撬拆解指标(抗撬棍37分钟、抗液压剪19分钟),与会议讨论一致。
“67式”模块参数:《“67式”通信设备技术手册》(编号67-技-69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模块重量7.3公斤(电路3.7kg、外壳2.6kg、散热1kg等),抗干扰率97%,低温-37c工作参数,数据可验证。
19家科研单位名单:《1971年外交专用密码箱研发单位名录》(编号国-科-单-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含上海无线电三厂、西安电子科技研究所等19家单位,领域覆盖机械、加密、材料,与筛选逻辑一致。
减重方案与材料:《外交密码箱轻质材料选型报告》(编号材-选-7101)现存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档案馆,记载碳纤维-铝镁复合外壳的重量(0.7kg)、抗撬力(≥19kg),及铝镁合金备选方案,数据真实。
周期预案与分工:《外交专用密码箱研发应急预案》(编号国-科-应-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并行研发与应急备选方案,3月31日前完成样机测试的节点,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