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88章 初步设计方案

卷首语

1971年4月25日9时07分,北京外交部主楼的会议室里,窗外的梧桐树已抽出新绿,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长桌上,照亮了三份装订整齐的《外交密码箱初步设计报告》,封面“陈恒团队1971.4.24”的字迹工整清晰。

陈恒坐在桌侧,手指轻轻按压报告封面的烫金印章,心里既紧张又踏实——这份报告整合了45天的调整与优化:机械结构减重至1.07公斤,自毁装置响应时间0.17秒,加密模块稳定在0.78公斤,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测试。老周(机械负责人)抱着1:1的机械结构模型,模型上的铝镁合金箱体泛着哑光;老李(化学专家)攥着自毁装置原理图,图中“手动烧毁+化学自毁”的联动逻辑用红笔标注;小张(电子工程师)带来加密模块的实物布局图,贴片元件与陶瓷基板的位置精准无误。

老陈(外交部代表)推门进来,身后跟着3名外交事务专员,每人手里都拿着2月28日敲定的37项指标清单。“今天要把‘设计’和‘需求’最后对一对,确保到了纽约,外交人员用着顺手、安全。”老陈的话刚落,陈恒立即翻开报告第一页,“我们按37项指标逐项落实,现在请各位提意见——只要是外交场景需要的,我们都能调整。”一场关乎“设计落地”的关键对接,在会议室的纸张翻动声中正式开始。

一、方案提交前的整合筹备:4月16日-24日的“细节打磨”(1971年4月16日-24日)

1971年4月16日起,陈恒团队进入初步设计方案的整合阶段——核心是将机械、自毁、加密三大模块的设计成果梳理成系统报告,确保每一项设计都对应37项指标,同时预判外交部可能提出的场景化需求。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图纸整合→参数核对→场景预演”,每一步都带着“零疏漏”的严谨,陈恒的心理从“完成设计的轻松”转为“对接需求的谨慎”,为4月25日的对接做好充分准备。

设计报告的“内容整合”。团队按“机械结构→自毁装置→加密模块→整机适配”的逻辑整合报告:1机械部分:含6组齿轮联动结构图(标注19档调节与错转3次锁死机制)、0.9毫米铝镁合金箱体尺寸图(长37厘米、宽19厘米、高7厘米)、机械锁与加密模块联动时序图(正确输入密码后0.19秒模块通电);2自毁部分:双毁密机制原理图(化学自毁胶囊与手动烧毁电阻丝的位置布局)、压力触发阈值测试曲线(19kg触发点标注)、双人密钥锁拆解图;3加密部分:17层嵌套算法流程图(含参数自动填充逻辑)、陶瓷基板与贴片元件布局图(0.78公斤模块的重量构成表)、动态跳频频率对照表(19组预设频段)。“报告要让外交部一看就懂,既要专业,又要通俗。”陈恒在整合会上强调,他亲自核对每份图纸的尺寸标注,确保与实际测算一致(如箱体尺寸误差≤0.1毫米)。

参数的“最终核对”。为避免“图纸与实际脱节”,团队对37项指标逐一核对:1机械防撬:实测73.7小时(达标72小时),箱体抗1.9米跌落完好率100%;2化学自毁:响应时间0.17秒(≤0.19秒),手动烧毁19秒内完成;3加密性能:速率192字符\/分钟(≥190),抗干扰率97%;4整机重量:3.47公斤(≤3.7公斤),加密模块占比21%(≤37%)。小张还补充了“环境适配参数”:-20c至40c工作正常,95%湿度下72小时无故障。“所有参数都有测试数据支撑,不是纸上谈兵。”小张在报告中附上19份测试报告的摘要,方便外交部查阅原始数据。

场景预演与“需求预判”。团队模拟纽约可能的使用场景,预判外交部可能的补充需求:1夜间操作:联合国会议常加班至深夜,键盘无背光可能影响操作;2紧急密钥修改:若怀疑密钥泄露,需快速修改,无需复杂流程;3设备标识:密码箱外观需低调,避免引起美方注意。“我们先在报告里预留这些功能的接口,比如键盘位置留出发光元件空间,算法里预留紧急修改的参数入口。”老吴(算法专家)建议,陈恒采纳:“就算外交部不提,预留接口也能为后续修改省时间。”这种“预判式准备”,为后续应对补充需求埋下伏笔。

二、方案正式呈现:三大模块的“技术落地”(1971年4月25日9时30分-11时30分)

4月25日9时30分,陈恒团队开始方案呈现,分机械、自毁、加密三个部分逐一讲解,结合实物模型与测试数据,让外交部直观了解设计成果。讲解过程中,老周、老李、小张分别负责各自领域,回应外交部的细节提问,人物心理从“紧张展示”转为“自信讲解”,每一项技术落地都对应外交场景的安全与实用需求,获得外交部初步认可。

机械结构的“场景化讲解”。老周举起1:1的箱体模型,指着铝镁合金外壳说:“这是0.9毫米厚的铝镁合金,比之前的钢板轻0.23公斤,却能抗美方19英寸撬棍37分钟的撬动。”他演示机械锁操作:“6组19档齿轮,有防滑纹,外交人员盲操作也能定位,错误率3%。”老陈(外交部)提问:“纽约会议期间,密码箱常放在会议室角落,会不会被碰撞导致齿轮错位?”老周立即展示“防错位设计”:“齿轮轴上加了0.37毫米厚的定位环,轻微碰撞不会错位,就算错位,也能通过‘一键校准’恢复,操作时间≤19秒。”他还演示了“低调外观”:箱体采用深灰色哑光漆,无明显标识,符合外交场合的隐蔽需求。

自毁装置的“安全讲解”。老李展开双毁密原理图:“化学自毁胶囊在箱体夹层,只有受到≥19kg撬力才会破裂;手动烧毁按钮在箱内,需双人密钥解锁,误触风险为零。”他播放测试视频:“这是19kg压力触发的慢动作,0.17秒胶囊破裂,同时电阻丝加热,19秒内密钥芯片和手册全毁。”外交部专员追问:“若外交人员在销毁时误触胶囊,会不会有危险?”老李回应:“胶囊挥发性极低,72小时仅0.37%,且箱内有通风孔,就算破裂,外交人员有19秒时间撤离,安全有保障。”他还展示了“应急解除流程”:双人插入密钥顺时针转19度,可立即停止自毁,操作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