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90章 漏洞排查

卷首语

1971年5月15日8时37分,北京某研究所的机械测试实验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切成条状,落在一台半人高的“齿轮组合模拟装置”上。装置侧面的计数器显示离理论值“”还差1626组,老周(机械负责人)蹲在装置旁,手里攥着组合逻辑流程图,指腹在“6组x19档”的标注上反复摩擦。

老郑(资深技师)正调试装置的传动链条,链条上的黄铜齿轮沾着少量润滑脂,转动时发出“咔嗒咔嗒”的规律声响;小王(年轻工程师)趴在数据记录台旁,面前摊着厚厚的《组合测试记录表》,每一行都密密麻麻写着“组合编号、齿轮档位、是否有效”,其中19行被红笔圈出,标注“待复核”。

“组合逻辑是防破解的核心,种组合少一组、多一组重复,都可能被美方找到漏洞。”老周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今天要把19种防破解机制全过一遍,尤其是重复组合的问题,必须查清楚;下午还要做人工破解模拟,72小时的底线绝不能破。”实验室的门被推开,19名参与破解模拟的技术人员抱着工具包走进来,一场围绕“逻辑漏洞”的攻坚战,在齿轮转动声中拉开序幕。

一、组合逻辑验证前的准备:装置搭建与参数校准(1971年5月8日-14日)

1971年5月8日齿轮联动校准成功后,老周团队立即启动组合逻辑验证的筹备——核心是搭建“机械组合模拟装置”,精准复现“6组齿轮x19档调节”的组合逻辑,同时校准测试参数,确保验证结果能对应实际密码箱的防破解能力。这7天里,团队经历“装置搭建→参数校准→预测试”,每一步都带着“怕遗漏漏洞”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联动成功的踏实”转为“验证前的紧张”,为5月15日的正式测试打下基础。

机械组合模拟装置的“搭建逻辑”。老周带领团队按1:1比例搭建模拟装置:1核心结构:沿用之前达标6组黄铜齿轮(模数2、齿数37),每组齿轮轴连接“档位编码器”,实时记录调节档位(1-19档);2传动系统:通过同步带连接6组齿轮,确保调节某一组齿轮时,其他齿轮保持稳定,避免联动偏差;3计数系统:加装电子计数器,自动记录有效组合(排除齿轮咬合冲突的无效组合),并与理论值

种比对;4显示面板:实时显示当前组合编号、各组齿轮档位、累计有效组合数,方便团队观察。“装置要和实际密码箱的组合逻辑完全一致,差一点,测试结果就不准。”老郑在安装同步带时反复调整张紧度,确保传动误差≤0.01毫米,“之前齿轮联动栽过工装的跟头,这次装置搭建必须更细。”

参数的“精准校准”。团队围绕“组合有效性”校准关键参数:1档位定位精度:用百分表测量每组齿轮的档位调节误差,确保19档的定位偏差≤0.07毫米(与齿轮齿距误差匹配),避免因档位不准导致组合误判;2咬合冲突阈值:通过预测试确定“无效组合”的判定标准——当两组相邻齿轮的齿槽重叠≥0.1毫米时,判定为咬合冲突,不计入有效组合,这一标准与实际密码箱的机械结构完全一致;3计数准确性:用已知的19组标准组合(无重复、无冲突)测试计数器,准确率需达100%,否则重新校准编码器。小王负责校准记录:“5月12日预测试,19组标准组合全部准确识别,计数器误差0,档位定位偏差最大0.05毫米,达标。”老周补充:“还要校准环境温度,25c±1c,避免黄铜热胀冷缩影响档位精度,之前加工齿轮时吃过温度的亏,这次不能再犯。”

预测试与“问题预判”。5月14日,团队进行2小时预测试,累计测试1900组组合,发现3组“疑似重复”(编号197、371、503),但重新测试后确认是编码器记录错误,修正后无重复。老周预判正式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1重复组合:可能因齿轮齿槽加工偏差导致不同档位组合触发同一咬合状态;2计数漏记:可能因传动卡顿导致部分有效组合未被记录;3档位漂移:长时间测试后,齿轮轴可能出现轻微位移,导致档位偏差。“我们在装置旁准备好备用编码器和校准工具,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停机排查。”老周的预判,为次日应对重复组合问题做好了准备。

二、基础组合测试:种组合与19组重复的“漏洞暴露”(1971年5月15日9时-12时)

5月15日9时,基础组合测试正式启动——模拟装置以“每分钟19组”的速度自动测试组合,小王负责记录数据,老郑监控装置运行,老周每隔1小时核对累计组合数与理论值的差值。测试进行到第3小时(累计测试3420组)时,计数器显示“3401”,比理论值少19组,进一步排查发现19组重复组合,漏洞正式暴露。团队立即分析原因,人物心理从“测试顺利的放松”转为“发现漏洞的焦虑”,但也为后续优化明确了方向。

测试过程的“平稳推进与异常发现”。装置启动后,齿轮匀速转动,计数器按预期增长:1第1小时:测试1140组,累计有效组合1140组(无重复、无漏记),老周核对后说“按这进度,19小时能测完

组”;2第2小时:测试至2280组,累计有效组合2280组,小王发现编号1971的组合与编号1791的档位记录一致,但未确定是否为重复,标注“待复核”;3第3小时:测试至3420组,累计有效组合3401组,差值扩大至19组,小王复查前3420组数据,确认19组组合存在“不同档位编号对应同一咬合状态”,即重复组合。“停!先查重复组合的规律。”老周立即叫停装置,19组重复组合的编号被整理出来:197、371、503、719、901、1147、1373、1599、1825、2051、2277、2503、2729、2955、3181、3407、3633、3859、4085,呈现“每226组出现1组”的规律。

重复组合的“原因排查”。团队拆解第4组齿轮(重复组合均涉及该组齿轮的特定档位),发现问题:1齿槽加工偏差:第4组齿轮的第7、9、11档齿槽间距比设计值小0.07毫米,导致这三个档位与第5组齿轮的咬合状态完全一致(即不同档位触发同一组合);2咬合逻辑漏洞:原设计未考虑“相邻档位齿槽重叠”的情况,当第4组齿轮调节至偏差档位时,与第5组齿轮的齿面接触点相同,形成重复组合。老郑用红丹粉涂抹第4组齿轮的偏差档位,转动后观察接触痕迹:“你看,第7档和第9档的接触痕迹完全重合,相当于两个档位对应一个组合,这就是重复的根源。”小王补充:“19组重复组合,刚好对应第4组齿轮的3个偏差档位与其他组齿轮的组合,3x6+1=19(6组齿轮联动的组合规律),数量对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