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90章 漏洞排查(第2页)

漏洞影响的“评估与焦虑”。团队评估重复组合的风险:1破解时间缩短:种组合实际变为-19=种,美方破解时若发现重复规律,可减少尝试次数,原本72小时的抗破解时长可能缩短至70小时(不达标);2防破解机制失效:19种防破解机制中“组合多样性”是基础,重复组合会导致后续的锁死、错位等机制提前被触发,反而暴露破解规律。老周看着重复组合的数据,眉头紧锁:“之前只关注齿轮联动的顺畅度,没查组合的唯一性,这是致命漏洞——明天就是人工破解模拟,现在发现问题,必须24小时内解决。”老郑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慌,找到原因就好,咱们在第4组齿轮加‘错位齿’,就能解决重复问题,还能强化防破解。”

三、防破解优化:错位齿与3次锁死机制的“方案博弈”(1971年5月15日14时-17时)

漏洞定位后,团队立即讨论优化方案,形成两种思路:小王提出“修正齿槽偏差”——重新加工第4组齿轮的偏差齿槽,消除重复组合;老郑主张“加法优化”——在第4组齿轮加入“错位齿”,既解决重复问题,又增加“错误3次锁死”的防破解机制。双方围绕“修复效率”“防破解强度”“稳定性”展开博弈,老周结合军用防破解经验,最终选择老郑的方案,人物心理从“焦虑找补”转为“优化方案的坚定”,为漏洞修复与防破解升级找到双重路径。

小王的“修正齿槽方案”与局限。小王首先提出:“把第4组齿轮的偏差齿槽(第7、9、11档)重新铣削,按设计值调整齿槽间距,消除重复组合,加工耗时约19小时,明天一早能完成,不影响16日的人工破解模拟。”他测算:“重新加工后,重复组合可完全消除,组合数恢复

种,无需改动其他结构,风险低。”但老郑立即指出局限:1修复后防破解强度未提升:仅解决重复问题,19种防破解机制仍缺“主动锁死”功能,美方暴力破解时仍可无限制尝试;2加工风险:重新铣削齿槽可能导致齿轮整体精度下降(如齿距误差超0.07毫米),反而引入新漏洞;3效率隐患:若加工过程中出现偏差,需二次返工,可能延误人工破解模拟。“修正方案是‘补漏洞’,不是‘升安全’,密码箱要在纽约防美方专业破解,得主动加防护,不能只被动修复。”老郑的话让小王意识到,优化不仅要解决当下问题,还要提升长期安全性。

老郑的“错位齿+锁死方案”与优势。老郑结合1969年军用密码锁的防破解设计,提出方案:1错位齿设计:在第4组齿轮的第7、9、11档(原偏差档位)旁各加1个“错位齿”(高度0.37毫米,厚度0.19毫米),当齿轮调节至这三个档位时,错位齿会与第5组齿轮的齿槽形成“非对称咬合”,彻底消除重复组合;2锁死机制:在错位齿旁加装“记忆弹簧”,每检测到1次错误组合(含重复组合、无效组合),弹簧压缩1次,累计3次后,弹簧推动“锁死销”插入齿轮轴孔,齿轮自动锁死,需专用钥匙(双人密钥控制)顺时针转动19度才能解锁;3联动优化:锁死时同步触发“机械报警”(齿轮轴转动阻力增大,提示操作人员),且锁死后齿轮无法调节,避免美方继续尝试。老郑画了草图:“这个方案一举两得,既解决重复问题,又新增‘错误3次锁死’,把防破解机制从18种补到19种,之前军用密码锁用这招,把美方破解时间从60小时延长到75小时。”

老周的“决策与平衡”。老周对比两种方案:1安全性:修正方案仅恢复组合唯一性,锁死方案新增主动防护,后者更优;2效率:修正方案19小时,锁死方案需制作错位齿与记忆弹簧(约22小时),但可连夜加班,不延误模拟;3稳定性:修正方案依赖加工精度,锁死方案为“加法设计”,不改动原有齿轮结构,稳定性更高。“密码箱的防破解不能‘刚好达标’,要‘远超预期’——老郑的方案既补了漏洞,又升了级,就这么定。”老周拍板,同时安排分工:1老郑连夜画错位齿与记忆弹簧的加工图纸;2小王联系上海精密仪器厂,加急制作零件(要求5月16日6时前送达);3老周编写锁死机制的操作规范,明确解锁流程与密钥管理。小王点头:“老郑师傅的方案确实更周全,我之前只想着赶紧修复,没考虑长期安全。”博弈结束,团队立即投入零件加工与方案落地,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亮。

四、人工破解模拟:19人73小时的“达标验证”(1971年5月16日8时-5月19日7时)

5月16日8时,错位齿与锁死机制安装完成,组合测试确认19组重复组合消除(累计有效组合

种),随后启动人工破解模拟——安排19名技术人员(模拟美方破解团队),使用美方常用的19种工具(撬棍、扭力扳手、组合尝试仪),在无任何密码信息的情况下暴力破解,记录平均耗时。模拟持续73小时,最终平均破解耗时73小时,达标72小时要求,团队心理从“模拟前的紧张”转为“验证成功的踏实”,组合逻辑与防破解机制的有效性得到实战验证。

模拟场景的“实战还原”。团队按纽约外交场景还原破解环境:1设备:使用加装优化后组合逻辑的密码箱样机,外观与实际交付版本一致(深灰色哑光漆,无标识);2工具:提供美方1970年常用的破解工具(19英寸撬棍、37吨液压剪、机械组合尝试仪),禁止使用电子破解设备(模拟美方无法获取密码箱电子信号的场景);3规则:19名技术人员分3组(每组6-7人),轮班破解,记录每组从开始尝试到成功解锁的时间,允许触发锁死机制(解锁后可继续尝试),但禁止破坏箱体(模拟美方希望获取完整密钥的需求)。老周对技术人员说:“你们要像美方一样,从0开始尝试,不要手下留情——只有测出真实耗时,才能确保密码箱在纽约安全。”技术人员小李(曾参与军用密码破解测试)点头:“放心,我们会按最极端的暴力方式来,绝不放水。”

破解过程的“关键节点”。模拟持续73小时,出现多个关键节点:10-19小时:3组技术人员均采用“按档位顺序尝试”,第1组触发2次锁死(每次解锁耗时19分钟),累计尝试1900组组合,未成功;220-37小时:第2组改变策略,通过“观察齿轮咬合痕迹”排除无效组合,尝试效率提升37%,但在第3420组时触发第3次锁死,解锁后因记忆弹簧疲劳,齿轮调节阻力增大,尝试速度放缓;338-55小时:第1组发现“错位齿导致的非对称咬合”,意识到重复组合已消除,调整为“随机尝试+锁死规避”,但仍需逐组验证,累计尝试3700组;456-73小时:第3组在尝试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