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00章 暴力破坏测试

卷首语

 1971 年 8 月 10 日 8 时 07 分,北京某军工测试场的暴力测试区,蓝色防爆毯铺成的地面上,一台贴有 “测试样品 -01” 的密码箱被固定在钢制工装内,箱体 1.2 毫米 5052 铝合金钢板在朝阳下泛着冷光。老周(机械负责人)戴着防爆手套,将 19mm 直径的铬钒钢撬棍(第一集复刻的 C-19 型号)卡在密码箱锁芯与箱体的缝隙处,撬头 37° 的棱角紧紧抵住金属接缝;小王(测试员)蹲在液压千斤顶旁,反复检查压力传感器接线 —— 这台 0-100kg 量程的传感器(精度 0.1kg)已校准完毕,显示屏上 “0.0kg” 的数字稳定跳动;老梁(结构工程师)手里攥着结构应力分析图,目光紧盯着箱体边角的位移传感器;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防护栏外,手里的测试流程表上 “撬棍 50kg→铁锤 19 次→角磨机 37 分钟” 的字样被红笔圈出,指尖因紧张微微发白。

 “美方要是硬来,肯定用最重的工具施最大的力,今天就得测到极限。” 老周的声音透过护目镜传来,他按下液压千斤顶的启动按钮,油缸缓慢顶起撬棍。小王立即举起秒表:“压力每升 5kg 停 10 秒,记录锁芯状态!” 老梁补充:“重点看齿轮锁死机制 —— 要是 50kg 还不锁死,锁芯就可能被撬开。” 测试场的液压声与金属摩擦声交织,一场围绕 “密码箱暴力抗破坏” 的极限考验,在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测试前筹备:工装、设备与安全的 “暴力防护”(1971 年 8 月 5 日 - 9 日)

 1971 年 8 月 5 日起,团队就为暴力破坏测试做准备 —— 核心是 “搭稳测试工装、校准施压设备、筑牢安全防线”,毕竟 50kg 撬压力、1.9kg 铁锤冲击、角磨机切割都是高风险操作,既要确保测试数据真实,又要避免人员受伤或设备意外损坏。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工装搭建→设备校准→安全预案”,每一步都透着 “防失控” 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 “工具复刻完成的踏实” 转为 “暴力测试的焦虑”,为 8 月 10 日的测试筑牢基础。

 暴力测试工装的 “针对性搭建”。团队设计专用工装固定密码箱:1主体框架:采用 10mm 厚 Q235 钢板焊接,尺寸 1.2mx0.8mx1.0m,能承受≥100kg 的横向压力(避免撬棍施力时工装变形);2固定机构:箱体四周用 4 个液压顶紧器(行程 50mm)固定,顶紧力 20kg(既防止箱体移位,又不提前挤压箱体导致测试偏差);3观测窗口:工装正面预留 30cmx20cm 的钢化玻璃窗口(厚度 12mm,防飞溅),方便观察锁芯、箱体变形;4位移监测:在箱体锁芯、边角、切割区域粘贴 5 个百分表(精度 0.01mm),实时记录变形量。“工装要是晃,施力就不准,测出来的抗破坏能力就是假的。” 老周用水平仪调整工装,确保框架倾斜度≤0.1°,小王补充:“我们还在工装底部加了配重块(总重 190kg),就算液压顶到 50kg,工装也不会翘起来。”

 施压设备的 “精度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三类核心设备:10-100kg 液压千斤顶:用 f1 级标准砝码(50kg、100kg)校准,确保压力显示误差≤0.1kg(如实际施加 50kg 时,显示屏显示 50.07kg,达标),同时测试 “缓慢升压” 功能(每分钟升 5kg,模拟美方暴力施力的渐进过程);21.9kg 军用铁锤:用精度 0.001kg 的分析天平称重,确认重量 1.903kg(误差 0.003kg,达标),锤头棱角打磨至与情报中 “美方暴力铁锤” 一致(尖端曲率半径 1.9mm);31.5kw 角磨机:校准转速(空载 2800 转 / 分钟,符合 1971 年国产角磨机标准),安装 100mm 直径树脂切割片(厚度 1.2mm,与美方常用切割片规格一致),测试切割深度稳定性(每分钟切割 0.2mm±0.02mm)。“施压设备是‘暴力测试的标尺’,不准的话,就不知道密码箱到底能扛多少力。” 老郑(工具专家)说,他还测试了液压千斤顶的 “紧急泄压阀”—— 压力超 60kg 时自动泄压,避免意外过载。

 安全防护的 “全面预案”。考虑到暴力测试的高风险,团队制定三重安全措施:1人员防护:所有测试人员需穿防刺服(防金属碎屑)、戴双层手套(内层丁腈、外层芳纶)、护目镜(防冲击),操作角磨机时额外戴防尘口罩(防金属粉尘);2设备防护:测试区地面铺 5mm 厚防爆毯(面积 3mx3m),角磨机旁放置 2 个干粉灭火器(应对可能的火花引燃),铁锤冲击区域用钢板围挡(高度 1.2m,防碎屑飞溅);3应急处理:模拟 “液压千斤顶失控”(压力骤升),老周演练紧急泄压流程,从发现异常到泄压完成≤19 秒;模拟 “切割片破裂”,小王演练关闭角磨机、清理碎片的步骤,耗时≤37 秒。“暴力测试失控就是事故,比如角磨机切割片碎了,碎片能飞 19 米远,必须做好防护。” 老宋强调,他还检查了所有防护装备的有效期,确保护目镜无划痕、防爆毯无破损。

 二、撬棍测试:50kg 压力下的 “锁芯变形与齿轮锁死”(1971 年 8 月 10 日 9 时 - 11 时)

 9 时,撬棍测试正式开始 —— 老周操作液压千斤顶缓慢施加压力,小王记录压力与百分表数据,老梁观察齿轮锁死机制,核心验证 “19mm 撬棍施加 50kg 压力时,锁芯是否被撬开、齿轮锁死是否正常启动”。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压力攀升→锁芯变形→锁死触发→压力维持”,人物心理从 “施力初期的紧张” 转为 “锁死成功的踏实”,精准捕捉锁芯抗破坏的极限状态。

 压力攀升与 “锁芯变形监测”。老周按 “5kg / 分钟” 的速度升压,小王每升 5kg 记录一次数据:110kg:百分表显示锁芯位移 0.07mm(无明显变形),液压千斤顶运行平稳;220kg:位移 0.19mm,撬头与箱体接缝处出现细微划痕(老梁判断 “正常金属挤压”);330kg:位移 0.37mm,锁芯表面开始出现凹陷(深度 0.05mm),老周放慢升压速度(2kg / 分钟);440kg:位移 0.7mm,锁芯与箱体的缝隙扩大至 0.19mm,小王紧张地问:“会不会快撬开了?” 老梁盯着观测窗口:“齿轮还没动,锁死机制没触发,再等等。” 老周点点头,继续缓慢升压,液压千斤顶的油缸杆逐渐伸长,撬棍与箱体的摩擦声越来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