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暴力破坏测试(第2页)
50kg 压力与 “齿轮锁死触发”。当压力升至 50.0kg 时,突然传来 “咔嗒” 一声脆响 —— 老梁立即喊 “停”:“锁死了!看齿轮!” 团队凑到观测窗口:1锁芯位移停在 0.97mm(未突破 1mm 的安全限值),无法继续推动;2齿轮组的第 3 组从动轮与主动轮卡住,通过百分表观测,齿轮无进一步转动(锁死机制启动,切断撬力传导);3用扭矩扳手尝试转动锁芯,扭矩从正常 3.7n?m 骤升至 19n?m(无法转动,符合锁死设计)。“没撬开!锁死机制起作用了!” 小王兴奋地记录数据,老周松了口气:“之前担心 50kg 会把锁芯撬变形甚至断裂,现在看来,锁死设计刚好能扛住这个力。” 老梁补充:“我们设计的锁死触发力是 45-55kg,50kg 刚好在中间,既不会太灵敏误触发,也不会太迟钝被撬开。”
锁死机制的 “可靠性验证”。为确认锁死不是偶然,团队做两项验证:1压力反复测试:将压力降至 40kg 再升至 50kg,重复 19 次,每次都在 48-50kg 区间触发锁死,无一次失效;2锁死解除测试:按应急流程插入机械钥匙,顺时针转动 19 度,锁芯位移恢复至 0.07mm,齿轮联动恢复正常(解除成功),再次施压 50kg,锁死仍能触发。“锁死机制不仅能扛住 50kg,还能反复用、能解除,可靠性够了。” 老周说,老梁分析锁芯变形:“0.97mm 的变形是弹性变形,压力卸掉后能恢复,不会影响后续使用 —— 美方就算用撬棍试几次,锁芯也不会报废。”
三、冲击测试:1.9kg 铁锤的 “19 次边角考验”(1971 年 8 月 10 日 11 时 30 分 - 13 时 30 分)
11 时 30 分,冲击测试启动 —— 老郑(工具专家)手持 1.9kg 军用铁锤,对箱体边角、锁孔两个薄弱部位交替冲击,小王记录冲击次数与变形量,老李(化学专家)检查内部自毁装置、加密模块状态,核心验证 “19 次冲击后,箱体是否破裂、内部装置是否完好”。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单次冲击→累积变形→内部检查”,人物心理从 “冲击初期的担忧” 转为 “内部完好的安心”,确认箱体抗冲击能力达标。
冲击部位与 “单次冲击记录”。团队选择两个典型薄弱部位:1箱体左上角(铝合金焊接接缝,厚度 1.2mm,是结构应力集中点);2锁孔周围(金属壁厚 0.9mm,有开孔削弱结构)。老郑按 “边角 5 次→锁孔 4 次” 的循环冲击,每次冲击高度 1.2m(自由落体,冲击能量≈1.9kgx1.2mx9.8n/kg≈22.3n?m):1第 1 次边角冲击:百分表显示凹陷 0.07mm,箱体无划痕;2第 5 次边角冲击:凹陷累积 0.37mm,接缝处无开裂;3第 9 次冲击(锁孔第 4 次):锁孔周围凹陷 0.29mm,锁芯无移位;4第 19 次冲击(边角第 10 次):总凹陷 0.71mm,箱体表面仅留轻微锤痕,无破裂、无金属剥落。“19 次冲击下来,凹陷没超 1mm,比预期的 0.9mm 稍多,但还在安全范围。” 小王记录数据,老郑放下铁锤:“这铁锤比复刻的 h-03 重 5 倍,冲击力够大,箱体能扛住不容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内部装置的 “完好性检查”。每次冲击 5 次后,老李都会拆开箱体检查内部:1自毁装置:防护壳无变形,氰化物胶囊(模拟溶液)无泄漏,触发机构位移≤0.01mm(未达 19kg 触发阈值);2加密模块:外壳无挤压,接线端子无松动,通电测试加密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与冲击前一致);3机械齿轮:锁芯与齿轮联动正常,无卡滞,转动阻力 3.8n?m(仅比冲击前增加 0.1n?m)。“最担心的就是冲击导致自毁装置移位,万一触发了就麻烦了。” 老李说,第 19 次冲击后,他还特意测了自毁装置的触发压力 —— 仍需 19kg,无偏差。老梁补充:“箱体采用‘蜂窝状内部加强’(1971 年军用箱体常用结构),能分散冲击能量,所以外部凹陷 0.7mm,内部却没受影响。”
冲击极限的 “额外验证”。为确认箱体抗冲击上限,团队额外冲击 5 次(共 24 次):1第 24 次冲击后,箱体边角凹陷达 0.97mm,接缝处出现 0.1mm 的细微裂纹(未贯穿);2内部检查:加密模块散热孔轻微变形,但功能正常;自毁装置无异常。“24 次冲击才出裂纹,远超 19 次的测试目标,美方就算连续冲击,短期内也破不了箱体。” 老宋说,老周决定停止额外冲击:“再冲可能裂纹扩大,影响后续切割测试 —— 留着样品测切割更重要。”
四、切割测试:角磨机的 “37 分钟边缘攻坚”(1971 年 8 月 10 日 14 时 - 14 时 37 分)
14 时,切割测试启动 —— 老郑操作 1.5kw 角磨机,对箱体右侧边缘(壁厚 1.2mm)进行连续切割,小王记录切割时间与深度,老梁监测切割区域温度(避免高温影响内部装置),核心验证 “37 分钟切割后,是否触及内部加密模块、自毁装置是否误触发”。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缓慢切深→温度监测→模块防护”,人物心理从 “切割初期的紧张” 转为 “未触模块的踏实”,确认箱体切割防护有效。
切割过程的 “深度与温度监测”。老郑按 “匀速推进”(速度 5mm / 分钟)操作角磨机,切割片与铝合金摩擦产生火花,小王每 5 分钟用深度尺测一次切割深度:15 分钟:深度 0.97mm(刚切透外层氧化膜);215 分钟:深度 2.7mm(约 2 倍壁厚,但箱体有内部缓冲层,未触及核心区域);325 分钟:深度 4.9mm,老梁用红外测温仪测切割区域温度 ——179c(低于 5052 铝合金的软化温度 220c,也低于自毁装置胶囊的耐热温度 200c);437 分钟:老宋喊 “停”,深度尺显示 7.0mm,小王立即记录 “切割 37 分钟,深度 7mm”。“切割速度比预期慢,主要是铝合金导热快,切割片容易发热变钝。” 老郑关掉角磨机,切割片已磨掉 1.2mm(从 1.2mm 厚磨至 0.0mm 边缘)。
内部模块的 “防护验证”。团队拆开箱体检查切割区域下方:1加密模块:距离切割处仍有 19mm(切割深度 7mm,箱体总厚度 26mm,预留 19mm 防护距离),模块外壳无变形、无高温痕迹;2自毁装置:位于箱体左侧,与切割区域相距 37mm,无任何影响;3内部缓冲层:切割区域内侧有 0.7mm 厚的石棉缓冲层(1971 年常用隔热材料),已被切割高温烤至微黄,但仍能隔热。“之前设计时就把切割风险算进去了,加密模块故意远离边缘,还加了缓冲层。” 老梁指着防护距离示意图,“就算美方切 37 分钟,也碰不到模块 —— 要切到模块,至少得切 26mm,按这个速度,得 190 分钟,早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