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02章 误触防护场景设计(第2页)

 测试参数的 “精准校准”。团队对关键参数逐一校准:1震动频率:用标准频率仪(精度 0.001hz)校准震动发生器,3.7hz 的实际输出为 3.700hz,无偏差;2x 光剂量:用剂量仪(精度 0.01msv)校准 x 射线机,1.9msv 的实测值为 1.903msv,符合要求;3跌落高度:用激光测距仪(精度 0.001 米)校准跌落台,0.7 米的实测值为 0.700 米,误差≤0.001 米;4压力参数:用标准砝码(精度 0.001kg)校准行李堆叠测试的压力传感器,3.7kg 的实测值为 3.702kg,达标。“参数是场景模拟的‘灵魂’,比如 x 光剂量要是超了,电子模块坏了也不能算真实情况;要是低了,又测不出抗辐射性能。” 老李说,他还测试了 x 光机的 “辐射分布”,确保照射区域完全覆盖密码箱,无死角。

 测试样品的 “预处理与标记”。团队对测试样品做三项准备:1自毁装置标记:在自毁装置触发机构旁贴微型应变片(精度 0.001mm),实时监测震动或压力导致的位移,避免肉眼观察遗漏;2电子模块记录:在加密模块内植入数据记录仪,记录 x 光照射后的密钥、加密数据是否丢失,数据记录精度≤0.01 字节;3外观标记:在箱体易碰撞部位(边角、提手)贴压力感应贴纸,记录日常操作中的碰撞力度(超过 19kg 时贴纸变色,便于识别风险)。“样品预处理是为了‘捕捉’看不见的风险,比如自毁触发机构的微小位移,肉眼看不出来,应变片能记录到。” 老冯说,小王还在样品内放置了温度传感器,监测测试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避免高温影响模块性能)。

 三、手提震动测试:1900 米行走中的 “自毁防护”(1971 年 8 月 25 日 9 时 - 11 时 30 分)

 9 时,手提震动测试正式开始 —— 老周站在震动跑步机旁,按外交人员习惯将密码箱提在身侧(高度 1.2 米,与腰齐平),小王启动震动发生器和距离计数器,老李监测自毁装置应变片数据,核心验证 “手提行走 1900 米、震动频率 3.7hz 时,自毁装置是否误触发”。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分段测试→数据记录→异常排查”,人物心理从 “担心误触发” 转为 “防护生效的踏实”,精准验证自毁装置的误触防护能力。

 小主,

 1900 米的 “分段震动测试”。团队按每 190 米(10 圈跑步机)为一段,分段记录数据:1第 1 段(0-190 米):震动频率 3.70hz,应变片记录自毁触发机构位移 0.007mm(远低于 19kg 触发所需的 0.19mm 位移),自毁装置无响应;2第 5 段(760-950 米):模拟行走速度加快至 2.1m/s(机场赶时间场景),震动频率升至 3.9hz,位移增至 0.019mm,仍无触发;3第 10 段(1710-1900 米):模拟手提姿势变化(从右手换左手),震动方向短暂改变,位移峰值 0.037mm,自毁装置仍未触发。“1900 米走下来,触发机构最大位移才 0.037mm,连触发阈值的 1/5 都不到。” 老李兴奋地展示应变片数据,老周松了口气:“之前担心长时间震动会让弹簧松动,导致触发机构位移,现在看来,防护设计够稳。”

 异常情况的 “排查与验证”。测试至第 7 段(1140-1330 米)时,震动记录仪突然显示频率波动至 4.1hz(超 3.7hz 目标),小王立即暂停测试:1原因排查:发现震动发生器的皮带松动,导致频率不稳,调整皮带张力后,频率恢复 3.70hz;2补充测试:重新测试第 7 段,位移 0.017mm,无异常;3极限验证:故意将频率升至 5.7hz(远超日常行走),位移 0.07mm,自毁装置仍无响应,证明防护有冗余。“异常情况也是测试的一部分,现在发现皮带松动,总比到纽约机场出现问题强。” 老宋说,老周补充:“我们还测了‘手提摇晃’(模拟人员走路时的自然摇晃),左右摇晃幅度 ±19 厘米,触发机构位移 0.027mm,无风险。”

 震动后的 “装置状态检查”。1900 米测试结束后,团队拆开样品检查:1自毁装置:触发机构无变形,弹簧张力仍为 19n(设计值),氰化物胶囊无泄漏;2电子模块:数据记录仪显示加密数据完整,密钥无丢失,转动阻力 3.7n?m(与测试前一致);3机械部件:齿轮无卡滞,润滑脂无流失(挡脂环起效)。“震动测试不仅没触发自毁,连机械性能都没影响,挺好。” 小王记录,老冯补充:“我们还让 3 位外交人员模拟测试,他们反馈手提手感和日常携带一致,不会因为防护设计影响使用。”

 四、安检 x 光照射测试:1.9msv 剂量下的 “模块防护”(1971 年 8 月 25 日 14 时 - 16 时)

 14 时,x 光照射测试启动 —— 老周将密码箱放入 x 光机的传送带,小王设定照射剂量 1.9msv、时间 19 秒,老李监测电子模块数据记录仪,核心验证 “纽约机场 x 光安检条件下,电子加密模块是否抗辐射,有无数据丢失”。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照射准备→辐射监测→数据核验”,人物心理从 “担心数据丢失” 转为 “模块达标后的踏实”,确认电子模块的抗辐射防护有效。

 x 光照射的 “流程实施”。团队按纽约机场安检流程操作:1放置:将密码箱平放在 x 光机传送带(与其他外交文件袋一起,模拟真实安检场景),确保电子模块区域正对 x 光照射方向;2照射:启动 x 光机,剂量 1.9msv、时间 19 秒,小王用剂量仪在传送带出口监测,确保无额外辐射泄漏(剂量≤0.01msv);3取出:测试结束后,老周戴防辐射手套取出样品,避免手部接触可能的残留辐射(实际剂量为 0,防护措施)。“照射时要和真实安检一样,不能特意调整角度,不然测不出真实抗辐射能力。” 老冯说,他还模拟 “多次照射”(纽约机场可能的二次安检),连续照射 3 次(总剂量 5.7msv),观察模块状态。

 电子模块的 “数据与性能验证”。照射后,团队立即检查模块:1数据完整性:连接数据读取仪,显示加密数据(19 组测试密钥、190 条加密信息)无丢失,字节误差 0.00%(达标);2加密性能:输入测试密码,模块正常执行 17 层嵌套算法,加密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与照射前一致);3抗干扰测试:用美方常用的 19 种干扰信号测试,抗干扰率仍为 97%(无下降)。“数据没丢,性能没降,抗辐射没问题。” 小张(电子工程师,远程参与)通过电话确认,老周补充:“我们还拆解模块,检查内部芯片 —— 辐射敏感元件(如存储器)无物理损伤,焊点无脱落,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