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 精准控制
卷首语
1971 年 9 月 7 日 8 时 07 分,北京某军工测试场的重量校准区,晨光透过高窗落在灰色水泥地面上,映出一道细长的光影。老周(机械负责人)蹲在精度 0.001kg 的电子秤前,双手捧着一台密码箱样品,箱体侧面的金属铭牌上 “3.67kg” 的激光刻字还泛着冷光;小王(测试员)趴在旁边的记录板上,笔尖悬在 “重量偏差分析表” 上方,表格里 “机械锁 1.2kg、自毁装置 0.37kg、加密模块 0.97kg、箱体 0.87kg” 的基础数据已填好,总和 3.41kg,与实际称重 3.67kg 差 0.26kg;小张(电子工程师)正用螺旋测微仪测量加密模块的散热片,测微仪显示屏上 “1.50mm” 的数字稳定跳动;老梁(结构工程师)站在白板前,用红笔圈出 “3.7kg 目标值”,旁边写着 “预留 0.1kg 冗余”,指尖反复摩挲着 “冗余” 二字。
“3.67kg 看着离 3.7kg 近,但批量生产时,每台差 0.01kg,190 台就差 1.9kg,万一有部件超重,总重肯定超。” 老周的声音在安静的测试区格外清晰,他轻轻放下密码箱,电子秤示数稳定在 3.670kg。“今天必须把这 0.07kg 的差值找出来,还得留够冗余 —— 外交人员在纽约可能多装份文件,重量不能卡太死。” 小王举起卡尺,小张调整测微仪的测量点,一场围绕 “克级精度” 的重量优化攻坚,在器械轻碰的细微声响中开始了。
一、优化前重量复核与冗余需求论证(1971 年 9 月 1 日 - 6 日)
1971 年 9 月 1 日起,团队的核心任务是 “摸清当前重量的真实构成、明确冗余的必要性”——3.67kg 虽未超 3.7kg 目标,但批量生产中部件的微小偏差、外交场景的额外负载(如文件、备用电池),都需要预留重量空间。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重量复核→冗余论证→隐患预判”,每一步都透着 “防批量超重” 的谨慎,老宋(项目协调人)的心理从 “初装达标后的踏实” 转为 “冗余不足的焦虑”,为 9 月 7 日的优化攻坚筑牢基础。
重量数据的 “全维度复核”。团队用三类设备对 19 台样品逐一称重,确保数据真实:1电子秤复核:0.001kg 精度的电子秤(经 f1 级砝码校准)显示,19 台样品平均重量 3.672kg,最大 3.675kg,最小 3.669kg,偏差≤0.006kg,排除单台误差;2部件拆解称重:拆解 3 台样品,逐一测量核心部件重量 —— 机械锁 1.203kg(设计 1.2kg,误差 0.003kg)、自毁装置 0.370kg(无偏差)、加密模块 0.972kg(含散热片 0.07kg)、箱体 0.870kg(无偏差)、附加部件(螺丝、胶带)0.157kg(原估算 0.12kg,超 0.037kg);3负载模拟:在样品中加入 19 页密件(0.01kg)、备用电池(0.1kg),模拟纽约实际使用场景,总重升至 3.782kg,超目标 0.082kg。“附加部件和实际负载一加上,就超了 —— 必须优化现有部件重量,腾出冗余。” 老周将模拟负载后的重量数据标红,小王补充:“19 页密件是外交部说的‘日常携带量’,不能少,只能从现有部件里减。”
冗余需求的 “技术论证”。团队结合外交场景与生产实际,确定 0.1kg 冗余的必要性:1生产偏差:参考 1971 年军用设备批量生产数据,核心部件重量偏差通常为 ±0.005kg,19 台样品累积偏差可能达 0.095kg,接近 0.1kg;2场景负载:外交人员可能携带的密件(0.01-0.03kg)、备用电池(0.1kg),需预留至少 0.1kg 空间;3安全冗余:若某部件因工艺问题超重 0.05kg,冗余可避免总重超标。“没有冗余,批量生产就是‘走钢丝’—— 这台 3.67kg,下台可能 3.71kg,直接不合格。” 老宋拿出《1970 年批量超重案例报告》,里面记载 “某加密设备因无冗余,19% 产品超重返工”,“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必须把重量压到 3.6kg 以内,留 0.1kg 缓冲。” 老梁补充:“从结构上看,加密模块和箱体的缓冲棉有减重空间,其他部件如机械锁、自毁装置,减重会影响性能,不能动。”
优化方向的 “初步锁定”。团队排除不可优化部件,聚焦两类可调整部件:1加密模块:散热片是军用设计(1.5mm 厚,抗 60c高温),外交场景最高环境温度 40c,厚度可减;2箱体缓冲棉:当前 0.37kg 的缓冲棉为通用型,可换用高密度材料,在保持缓冲性能的同时减薄厚度;3附加部件:螺丝已用钛合金(0.007kg / 颗),胶带用超薄型(0.005kg),无更多减重空间。“加密模块和缓冲棉,这两个是重点 —— 散热片减 0.04kg,缓冲棉减 0.04kg,刚好能腾出 0.08kg,加上附加部件的偏差修正,总重能到 3.6kg。” 老周在优化方案图上标注,小张却有些担忧:“散热片减薄会不会影响模块散热?40c环境下,模块温度可能超 65c的上限。” 老梁安抚:“先做测试,确认减薄后的散热效果,再定最终方案。”
二、超重部件拆解排查:加密模块散热片的 “冗余发现”(1971 年 9 月 7 日 9 时 - 11 时)
9 时,加密模块拆解排查正式开始 —— 老周用微型螺丝刀拆开模块外壳,小张用专用夹具固定散热片,小王用螺旋测微仪和电子秤测量参数,核心任务是 “确认散热片的超重原因、评估减重可行性”。排查过程中,团队经历 “拆解→测量→冗余分析”,人物心理从 “怀疑减重空间” 转为 “发现冗余的惊喜”,精准锁定超重核心。
加密模块的 “精细拆解”。老周按 “先外壳后内部” 的顺序拆解:1外壳拆卸:用 0.7mm 内六角螺丝刀拧下 4 颗固定螺丝(总重 0.028kg),小心掀开铝合金外壳,避免划伤内部电路;2散热片分离:散热片通过导热硅脂粘贴在核心芯片上,老周用塑料撬片缓慢分离,避免损坏芯片引脚;3部件分类:将外壳、散热片、电路基板、芯片分别摆放,用防静电垫隔离,防止静电损坏电子元件。“拆解时要慢,芯片很脆弱,掉个引脚整个模块就废了。” 老周的动作格外轻柔,小张则用万用表实时监测芯片通断,“芯片正常,没受损。”
散热片的 “参数测量与冗余分析”。小王对散热片做三项关键测量:1厚度:螺旋测微仪测量 10 个点位,平均厚度 1.503mm(设计 1.5mm,误差 0.003mm);2重量:电子秤称重 0.070kg(含导热硅脂 0.003kg);3材质:送样至北京钢铁研究院,检测为 5052 铝合金(密度 2.7g/cm3,军用标准);4散热性能:模拟 60c高温,散热片表面温度 47c,芯片温度 55c(远低于 70c的安全上限);模拟 40c外交场景,散热片表面温度 37c,芯片温度 45c,仍有大量散热冗余。“军用设计的散热冗余太多了 —— 外交场景下,1.5mm 厚的散热片,实际只用到 53% 的散热能力。” 小张分析数据,“减到 0.7mm 厚,散热面积虽减小,但仍能满足 40c环境下的散热需求。” 老周补充:“从结构上看,散热片边缘有 1.9mm 的冗余边框,除了固定作用无实际意义,也可裁剪,但优先减厚度,工艺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