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09章 精度把控

卷首语

1971年10月5日6时37分,北京某军工车间的最终调试区,晨光透过高窗落在操作台上,一台即将运往纽约的密码箱被固定在专用工装内,箱体外壳已贴好“外交专用?易碎”的标识。陈恒(机械总师)戴着双层手套——内层丁腈手套防油污,外层防滑手套握工具,指尖捏着一把0.01毫米精度的不锈钢塞尺,塞尺的刻度在灯光下细如发丝;小王(测试员)趴在三坐标测量仪旁,屏幕上“齿轮啮合间隙:0.07”的数字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的“标准0.06”格外醒目;老李(工具专员)将一套微型锉刀(最小刃宽1.9)摆在绒布上,每把锉刀的刃口都经过1900目砂纸打磨,确保锉削量精准到0.005;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攥着《密码箱交付日程表》,10月8日提交外交部验收的字样下画着三条横线,指尖因紧张微微发凉。

“明天就要装箱运去机场,这是最后一次拆检——齿轮间隙差0.01毫米,看着小,到纽约转多了可能卡顿,甚至磨坏齿面。”陈恒的声音透过放大镜传来,他将塞尺轻轻插入第2组齿轮的啮合处,“今天就盯这0.01毫米,用手工一点点锉,每次最多动0.005毫米,绝不能贪快。”小王举起秒表:“每次调整后静置10分钟,测间隙和阻力,避免热胀冷缩影响数据!”老李补充:“锉刀要按45度角走,顺着齿面纹理,不然会出毛刺。”车间的金属摩擦声与仪器蜂鸣声交织,一场围绕“临行前最后0.01毫米”的精度攻坚战,在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微调前筹备:临行背景、工具校准与分工(1971年10月1日-4日)

1971年10月1日起,团队就进入“临行前最终保障”状态——核心是“明确调试目标、校准精密工具、细化人员分工”,毕竟密码箱即将跨越太平洋运往纽约,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在长途运输或实际使用中放大,0.01毫米的齿轮间隙偏差,若不修正,可能导致联合国会议期间齿轮卡顿,影响加密通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背景梳理→工具校准→分工确认”,每一步都透着“防疏漏”的谨慎,陈恒的心理从“前期测试达标的踏实”转为“临行前细节遗漏的焦虑”,为10月5日的微调筑牢基础。

临行调试背景的“精准梳理”。团队从两方面明确微调的必要性:1交付节点:根据外交部通知,10月8日需完成出厂验收,10月12日从北京空运纽约,留给调试的时间仅剩5天,且调整后需静置24小时观察稳定性,无返工余地;2使用场景:纽约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每日需完成至少3次齿轮联动(输入密码、锁定、应急解锁),按驻联合国人员反馈,齿轮转动阻力若超9n,外交人员戴手套操作会困难,而当前0.07毫米的间隙(标准0.06)已导致转动阻力达8.7n,接近上限;3历史教训:1970年驻法外交密码箱曾因齿轮间隙超0.01,使用19天后出现卡顿,虽未泄密,但影响工作效率,此次必须避免重蹈覆辙。“不是我们吹毛求疵,是纽约的使用环境和交付节点不允许有任何偏差。”陈恒在调试会上强调,老宋补充:“这台密码箱是首批运往纽约的设备,后续还有19台,它的精度直接决定后续批量设备的标准,必须调好。”

微调工具的“微米级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三类核心工具,确保调整精度:10.01毫米塞尺:用标准量块(0.05、0.06、0.07)校准,在25c恒温环境下,塞尺插入量块间隙的阻力均匀,读数误差≤0.001(如0.06塞尺插入0.06量块,无松动无过紧);2微型锉刀:用工具显微镜(放大190倍)检查刃口平整度,刃口误差≤0.005,锉削量测试显示“每往复19次,齿厚减少0.005”,符合“每次调整≤0.005”的要求;3三坐标测量仪:校准齿轮啮合间隙测量精度,用标准齿轮副(已知间隙0.06)测试,显示值0.0605,误差≤0.0005,可精准捕捉0.01的偏差。“手工微调的工具就是‘精度标尺’,塞尺不准,测的间隙就是假的;锉刀刃口不平整,可能越调越差。”老李说,他还在工具旁放置温度计,确保调整过程中环境温度稳定在25±1c,避免热胀冷缩影响塞尺精度。

人员分工的“细化确认”。团队按“操作→测量→记录→监督”四岗分工:1陈恒(主操作):负责用微型锉刀手工调整齿轮齿厚,把控调整量和锉削角度;2小王(测量岗):每次调整后用塞尺和三坐标仪测间隙,用扭矩扳手测转动阻力,记录数据;3老李(工具岗):实时维护工具,如锉刀钝了立即用1900目砂纸打磨,塞尺脏了用酒精棉清洁;4老宋(监督岗):核对每次调整的数据是否符合标准,把控时间节点,避免超时影响交付。“手工调整最忌多人操作,必须一人主锉,其他人配合,不然力度和角度不一致,齿轮会废。”陈恒明确分工,小王补充:“我们还制定了‘调整-测量-记录’的流程表,每一步都签字确认,出了问题能追溯。”

二、最终检查与齿轮间隙问题发现(1971年10月5日7时-9时)

7时,最终机械部分拆解检查启动——陈恒团队按“从外到内、先易后难”的顺序拆解密码箱,重点检查机械传动核心的6组齿轮,小王同步记录每组齿轮的间隙与转动阻力,核心目标是“找出可能影响临行交付的隐患”。检查过程中,团队经历“拆解→测量→问题分析”,人物心理从“期待无问题”转为“发现偏差的紧张”,最终锁定第2组齿轮的0.01毫米间隙偏差,为后续微调明确目标。

机械部分的“精细拆解”。陈恒用微型螺丝刀(扭矩0.7n?)逐一拆卸密码箱的机械舱盖板,避免用力过大导致箱体变形:1外壳拆卸:拆除8颗钛合金螺丝(每颗0.007kg),用塑料撬片分离箱体外壳与机械舱,避免金属撬片划伤表面;2齿轮舱暴露:移除机械舱内的防尘罩(厚度0.37),6组黄铜齿轮(模数1.0,齿数19)清晰可见,齿轮表面的镀铬层无划痕;3部件保护:将拆解下的螺丝、防尘罩按位置摆放(用划线笔在绒布上标注),避免丢失或装错,小王全程拍照记录,确保后续组装还原。“拆解不能急,比如防尘罩的卡扣很脆,用力掰就断,纽约那边没备用件。”陈恒一边拆一边说,老李递过放大镜:“看看齿轮齿面有没有磨损,之前千次循环测试后没拆过。”检查发现,齿轮齿面无明显磨损,仅第2组齿轮的啮合处有少量润滑脂残留。

齿轮间隙与阻力的“精准测量”。小王用三坐标测量仪和扭矩扳手,对6组齿轮逐一测试:1第1组齿轮:间隙0.06,转动阻力7.1n(达标);2第2组齿轮:间隙0.07,转动阻力8.7n(超标准间隙0.01,阻力接近9n上限);3第3-6组齿轮:间隙0.058-0.062,转动阻力6.8-7.3n(均达标)。“问题就在第2组!”小王兴奋地喊,陈恒立即用0.06和0.07塞尺复核:“0.06塞尺插不进去,0.07塞尺能插入但有阻力,确实是0.07。”老宋凑过来看数据:“为什么偏偏是第2组?之前千次循环测试时还达标。”陈恒分析:“可能是千次循环后齿轮轻微热变形,加上运输过程中的轻微震动,导致啮合位置偏移,间隙变大了——还好这次拆检查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