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双人双锁的安全流程
1971年10月7日9时07分,北京外交部保密会议室的木质门缓缓关闭,门上“保密等级:绝密”的铜质标牌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室内墙面贴着0.37厚的铜网屏蔽层(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频段),地面铺着防静电地毯,一张长1.9米的实木桌摆在中央,桌上依次摆放着:红色封皮的《外交密码保密手册》(32开,内页无酸纸,每行仅10个横线格)、2支专用密码笔(笔芯含隐显墨水)、2个金属外壳的电子密钥(长7,直径1.9,接口为军用标准插针式)、1台已完成齿轮微调的密码箱(贴有“代表团专用01号”标签)。
陈恒(机械总师)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技术保障”证件,指尖捏着一张泛黄的随机数表(1971年军用版,编号军-随-7101),表上“37、19、07”等数字被红笔圈出;外交部密码专员老张(从事密钥管理19年)坐在对面,手里攥着1把铜质机械钥匙(齿距0.7,与密码箱锁芯匹配),钥匙串上挂着“保密室”的微型标牌;小李(代表团专职密码员,27岁,首次参与联合国任务)站在桌旁,双手自然垂在裤缝,目光落在密码箱上,耳尖因紧张微微发红;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屏蔽门旁,手里的《交接流程表》上“密钥生成→初始化→移交”三个环节用红笔标注,旁边写着“每步双人签字”。
“今天的流程,差一个人、少一个签字都不行——密钥是密码箱的‘心脏’,双人双锁就是给‘心脏’上双保险。”老张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将随机数表推到陈恒面前,“咱们按表上的随机数生成密码,每组6位,含1组应急的,记的时候只写数字,不写用途,避免泄密。”陈恒点头,拿起专用密码笔:“初始化时得咱们俩同时插电子密钥,少一个都激活不了,小李你记好,钥匙分两个人管,丢一个都开不了箱。”会议室的挂钟“滴答”作响,一场围绕“密钥安全与交接”的严谨流程,在肃穆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交接前筹备:保密背景、设备校验与安全防护(1971年10月1日-6日)
1971年10月1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启动交接筹备——核心是“明确保密要求、确保设备就绪、筑牢安全防线”,毕竟密钥涉及外交通信机密,初始化操作若出偏差,密码箱可能无法在纽约使用;交接流程若有疏漏,密钥或钥匙丢失,将直接威胁联合国会议期间的通信安全。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背景梳理→设备校验→安全布置→人员培训”,每一步都透着“防泄密、防失误”的谨慎,老张的心理从“密钥管理的熟练”转为“外交任务的审慎”,为10月7日的交接筑牢基础。
保密背景与“双人双锁依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筹备核心:1任务需求: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需传输“会议日程、谈判立场”等绝密级密件,按《1971年外交部密码设备管理条例》(编号外-密-管-7101),此类设备必须执行“双人双锁”管理——密钥由技术方与外交方共同生成,设备由2人分别保管钥匙,避免单人掌控导致泄密;2历史教训:1969年驻东欧某使馆曾因单人保管密码箱钥匙,钥匙丢失后导致3天无法加密通信,此次必须通过“双人核验、双钥保管”杜绝此类风险;3使用场景:纽约期间,密码箱每日需在代表团驻地与联合国总部间携带,双人保管可确保“一人失联时,另一人仍能应急使用”(需同时出示身份证明与授权文件)。“不是多此一举,是外交保密的底线。”老张在筹备会上强调,陈恒补充:“齿轮调得再准,密钥丢了也白搭,今天的筹备就是把‘底线’筑牢。”
交接设备的“精准校验”。团队重点校验三类核心设备:1密码箱状态:确认齿轮间隙0.06(微调后标准)、加密模块供电正常(3.7v蓄电池满电)、自毁装置处于休眠状态(触发压力19kg),老宋用扭矩扳手测试锁芯:“转动阻力7.0n,钥匙插拔顺畅,没问题”;2密钥生成工具:随机数表经保密室核验(无篡改、无标记),专用密码笔(含隐显墨水,遇水不晕染)测试正常,保密手册(32开无酸纸,每页仅10行横线,避免多写泄密)页码连续(共19页,预留6页记密钥);3电子密钥:2个电子密钥(编号dz-\/02)经测试,密钥长度19位(1971年外交电子密钥标准),接口与密码箱匹配,插入后能正常传输信号(示波器显示波形稳定)。“设备要是有问题,生成的密钥可能读不进去,初始化就会失败。”陈恒测试电子密钥接口,老张补充:“随机数表是核心,之前有过表页错位导致密码重复的情况,这次要逐页核对页码。”
安全防护与“屏蔽布置”。为确保交接过程无窃听、无干扰,团队对保密会议室做专项布置:1电磁屏蔽:墙面加装0.37厚紫铜网(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频段),门窗缝隙用导电胶密封,测试显示室外1米处无法接收室内电磁信号(符合《军用屏蔽室技术标准》(编号军-屏-7101));2声学防护:地面铺5厚吸音棉,天花板安装隔音板,确保室内谈话声不会通过管道传播;3人员管控:进入会议室需核验“身份证件+保密授权”,手机、钢笔(可能藏窃听器)等物品需存放在室外保密柜,仅允许携带交接必需的工具(随机数表、密码笔、电子密钥);4应急措施:准备1套备用电子密钥、2本空白保密手册,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可立即替换。“保密会议室就是‘安全岛’,在这里生成密钥、交接设备,才能放心。”老宋检查屏蔽效果,老张点头:“纽约那边也有类似的屏蔽室,小李到了之后要先熟悉环境,避免在非屏蔽区操作。”
人员培训与“流程预演”。针对小李首次参与外交任务,团队开展专项培训:1密钥使用培训:讲解6组机械密码的用途(5组日常轮换,1组应急,应急密码仅在“钥匙丢失、设备故障”时使用,需双人授权);2钥匙保管培训:2把机械钥匙需分存(小李保管1把,代表团副团长保管1把),不得随身携带同一把钥匙超过24小时,不得将钥匙与身份证明放在一起;3流程预演:模拟“密钥生成→初始化→交接”全流程,老张与陈恒扮演交接双方,小李扮演接收方,预演中发现“小李忘记核对密钥位数”,立即纠正,确保正式交接时无遗漏。“小李,你到了纽约,每次用钥匙前都要先看齿纹——咱们的钥匙齿距0.7,假钥匙一眼就能看出来。”陈恒演示钥匙识别,小李认真记录:“记住了,钥匙不离身,不用时锁在驻地保密柜。”
二、密钥生成:双人核验的“6组密码与1份手册”(1971年10月7日9时30分-11时)
9时30分,密钥生成正式开始——陈恒与老张面对面坐在桌旁,中间放着随机数表、保密手册、专用密码笔,小李与老宋在旁监督(不得靠近操作台,仅观察流程),核心是“按随机数生成6组机械密码(含1组应急),双人核对、无标记记录,确保密码唯一、保密”。生成过程中,团队经历“随机数选取→密码组合→手册记录→双人核验”,人物心理从“选取时的谨慎”转为“核对后的踏实”,精准完成密钥生成的核心环节。
随机数选取与“密码组合”。陈恒与老张按“分段选取、交叉组合”的方式操作:1随机数表定位:老张闭眼用铅笔点表,首次点中“第19行第7列”(数字37),第二次点中“第7行第19列”(数字19),确定起始位置为“第19行第7列”;2分段选取:从起始位置开始,按“左→右、上→下”顺序,每6个数字为一段(机械密码为6位),共选取7段(含1组应急),具体为:第1段、第2段0、第3段、第4段、第5段0、第6段(日常用)、第7段(应急用,末尾加“9”标识,仅两人知晓);3组合规则:每组密码不得重复(核对发现第3段与第1段颠倒,重新选取第3段为),不得包含连续3个相同数字(如“111”),避免易破解。“随机数不能按规律选,闭眼点表就是为了避免人为干预。”老张解释,陈恒补充:“应急密码加‘9’是咱们俩的约定,小李不知道,防止他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