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最后演练
1971年10月8日8时19分,北京外交部保密培训室的屏蔽门缓缓闭合,门上“培训专用?禁止无关人员入内”的标识在白炽灯下格外醒目。室内按纽约联合国驻地屏蔽室1:1还原——墙面贴0.37厚紫铜网,角落放着175兆赫信号干扰器(指示灯未亮,待模拟使用),中央的操作台上,除了那台“代表团专用01号”密码箱,还摆着1本《7步密钥操作手册》(封面标注“仅用于培训,会后销毁”)、1个秒表、1份故障处置流程图(用磁铁固定在白板上)。
小李(密码员)穿着刚熨烫的中山装,手指反复摩挲密码箱的旋钮,指节因紧张有些发白——前一天交接时还熟练的钥匙,此刻拿在手里竟微微颤抖;陈恒(机械总师)蹲在密码箱旁,正用粉笔在地上画“操作站位线”:“站在这里,左手扶箱体,右手转旋钮,视线要盯着模块指示灯,别低头看手”;老张(外交部密码专员)拿着手册,逐字念出7步流程:“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发送指令→接收解密→锁定→应急解除,每步间隔不能超19秒,记牢了”;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秒表旁,笔尖悬在考核记录表上,“19次操作,错误率0,耗时≤7分钟”的达标要求被红笔圈了3次。
“明天运输箱就要进仓库,今天是去纽约前最后一次练,错一次就要多练5次,直到没错为止。”老张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小李深吸一口气,按陈恒画的站位线站好,右手握住旋钮:“第一次练,我尽量不慌。”陈恒点头:“别怕错,现在错是为了纽约不错,开始吧。”秒表“嘀”的一声响起,小李的指尖落在密码旋钮上,一场围绕“7步操作零误差”的最后演练,在培训室的器械细微声响中开始了。
一、培训前筹备:依据梳理、场景模拟与标准制定(1971年10月1日-7日)
1971年10月1日起,团队就为“最后演练”做筹备——核心是“明确7步操作的依据、还原纽约使用场景、制定培训与考核标准”,毕竟小李的操作熟练度直接决定纽约任务的安全性,若培训场景脱离实际、标准模糊,演练就失去“实战意义”。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依据考据→场景搭建→标准细化”,每一步都透着“防操作失误”的谨慎,老宋的心理从“交接完成的踏实”转为“小李操作不熟练的焦虑”,为10月8日的培训筑牢基础。
7步操作流程的“依据考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7步流程的合理性:1优化依据:结合第九集“密钥设置从8步减至7步”的成果,删除“校验网络”步骤(纽约外交场景多离线使用),合并“确认权限”与“输入操作码”为一步,新流程经外交部保密局核验(依据《1971年外交密码操作简化规程》(编号外-密-简-7101)),确认“减少步骤不降低安全性”;2实战依据:参考1970年驻美外交密码员反馈,“8步操作在紧张时易混淆第5、6步,7步更易记忆”,且7步流程的平均操作时间比8步缩短37%,符合纽约“紧急情况下快速加密”的需求;3错误案例:1969年驻英使馆曾因操作步骤过多(9步),导致密码员输错3次,延误密件发送,此次7步设计正是为规避此类风险。“不是随便减步骤,是减冗余、保核心。”陈恒在筹备会上展示流程优化对比图,老张补充:“每步都对应一个安全校验,比如‘确认密钥’要核对电子密钥指示灯,少一步都不行。”
纽约场景的“1:1模拟”。团队按外交部提供的《纽约联合国驻地屏蔽室参数》,搭建培训场景:1电磁环境:屏蔽室效能≥80db(10khz-1ghz),与纽约驻地一致,角落放置175兆赫信号干扰器(可模拟美方监测信号,强度-71db);2操作环境:操作台高度0.71米(符合外交人员平均身高),灯光亮度500x(纽约驻地会议室亮度),旁边放着模拟的“代表团公文包”(带金属屏蔽层,小李需从包中取手册、钥匙,还原真实取物动作);3设备状态:密码箱设置为“模拟纽约模式”——蓄电池电量1900Ah(满电,与纽约出发前状态一致),加密模块预设192字符\/分钟速率,齿轮间隙0.06(微调后标准)。“练的时候和纽约用的时候一模一样,到了那边才不会慌。”老宋检查屏蔽效果,用信号检测仪测试:“室外1米处测不到室内信号,达标。”
培训与考核标准的“细化”。团队制定《密码员7步操作培训标准》与《考核验收细则》:1培训要求:小李需掌握“盲操作”(不看手册完成7步)、“故障识别”(3种常见故障的外观特征)、“应急响应”(19秒内启动应急解除);2考核指标:独立完成19次完整操作(含3次随机故障插入),错误率≤0(允许0次错误),单次操作耗时≤7分钟(初始目标19分钟,逐步压缩);3评分维度:步骤完整性(30分)、操作熟练度(30分)、故障处置(30分)、时间控制(10分),总分≥90分为合格;4补考规则:若单次操作错误或超时,需额外加练5次,直至达标。“标准严一点,到纽约才多一分保障。”老张在细则上签字,陈恒补充:“比如‘输入密码’步,输错一位就算错误,因为纽约输错密码会触发锁死,影响使用。”
二、7步密钥操作流程的拆解培训(1971年10月8日9时-12时)
9时,7步操作拆解培训正式开始——陈恒与老张轮流示范,小李逐步模仿,每步完成后暂停复盘,纠正错误动作与认知偏差,核心是“让小李吃透每步的操作细节、安全要点、易错点”,避免因“步骤记混、动作不规范”导致纽约失误。培训过程中,团队经历“示范→模仿→纠错→巩固”,小李的心理从“紧张忘步”转为“逐步熟练”,精准掌握7步操作的核心逻辑。
第一步“输入密码”:精准记忆与规范操作。老张先示范:1取钥匙:从贴身钥匙包取01号钥匙,插入主锁孔,顺时针转19度(听到“咔”声表示开锁);2输密码:按手册记忆输入6位机械密码(第1组),旋钮转动速率0.7秒\/位(避免过快导致齿轮卡滞),输入后密码箱显示“密码正确,等待密钥确认”。小李第一次模仿时,因紧张将“”输成“”(应急密码尾号),密码箱显示“密码错误,剩余2次机会”。“应急密码末尾是9,日常密码没有,记牢‘日常无9’。”老张立即纠正,小李重新输入,这次耗时1分19秒(目标50秒)。陈恒补充:“输密码时要盯着指示灯,别低头看手,纽约光线可能暗,低头更慢。”经过19次练习,小李输密码耗时稳定在47秒,无一次错误。
第二步“确认密钥”至第四步“发送指令”:双人逻辑与信号验证。这三步需模拟“双人配合”(小李扮演自己,老张扮演代表团副团长):1第二步“确认密钥”:小李插入电子密钥(dz-),老张同步插入副团长密钥(dz-),两人同时按“确认键”,模块指示灯变蓝(表示密钥核验通过),小李第一次忘同步按键,导致“授权失败”,老张提醒:“纽约要和王副团长提前练配合,差1秒都不行”;2第三步“启动加密”:长按“加密键”3秒,模块显示“加密启动,速率192字符\/分钟”,小李需确认速率无误(避免模块故障导致速率异常);3第四步“发送指令”:将190字符测试密件(“纽约会议日程,10月25日”)输入终端,点击“发送”,观察信号指示灯(绿灯闪烁表示发送正常),小李第一次因未确认指示灯,误将“未发送成功”当成“发送完成”,陈恒指出:“纽约发送后一定要等绿灯常亮(表示对方接收),不然密件可能丢了。”经过1小时练习,小李完成这三步的耗时从5分钟缩至2分钟,无一次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