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12章 赴京集结(第2页)

6时41分-6时47分:抵达外交部(17-19公里)。车辆接近外交部西门,沿途可见执勤人员(持《涉密物资接收证明》):1身份核验:西门岗亭执勤人员核对老王的《护卫证》、老宋的《通行证明》,确认无误后抬杆放行,整个过程耗时1分19秒;2院内行驶:车辆沿指定路线(避开办公楼正门,走侧门至保密室)行驶,车速10公里\/小时,无无关人员靠近;3停车交接:车辆停在保密室门口,陈恒已在门口等候,老王打开后备箱,与陈恒共同将密码箱取出(双人搬运,避免单人失手),小李紧随其后,确保密码箱不脱离视线。“19公里,全程67分钟,屏蔽无断、无异常信号、无人员靠近。”老王在护卫记录表上签字,陈恒抱着密码箱,指尖触到箱体的温度(与出发时一致,无异常),松了口气:“安全到了,下一步存保密室。”

三、外交部集结点安保:保密室的“双重防护”(1971年10月10日6时50分-10时)

6时50分,密码箱被送入外交部保密室——这里是赴纽约前的“临时安全仓”,需确保24小时无安保漏洞,与其他涉密文件分区存放,避免交叉风险。团队经历“保密室准入核验→分区存放→值守安排→安全巡查”,每一个环节都透着“绝密级管理”的严格,老张(外交部密码专员)的心理从“等待接收的紧张”转为“存放妥当的安心”,为后续的最后检查做好准备。

保密室的“准入核验与环境检查”。进入保密室需经过双重核验:1第一道门禁(外部铁门):需老张与外交部保密室主任共同插入钥匙(双人双锁,老张持A钥匙,主任持b钥匙),同时输入6位门禁密码(老张输入前3位,主任输入后3位),门禁系统验证通过后,铁门缓缓打开(耗时19秒,防暴力破解);2第二道门禁(内部钢门):需刷《保密人员身份卡》(老张与陈恒各刷一张,小李因权限仅能在外等候),同时进行指纹核验(与外交部指纹库比对),核验成功后钢门开启;3环境检查:进入后,老张用信号检测仪检查室内(150-175兆赫无信号,屏蔽效能87db,比室外更高),陈恒检查保密柜(无撬动痕迹,锁芯完好),确认环境安全无异常。“保密室是外交部的‘核心保险柜’,双重门禁少一个人都进不来,指纹库连主任都改不了。”老张介绍,陈恒补充:“室内温度25c,湿度50%,刚好适合密码箱存放,不会受潮。”

密码箱的“分区存放与固定”。保密室内按“密级+用途”分区,密码箱单独存放于“外交任务专用区”:1区域划分:室内分A(绝密-外交任务)、b(机密-日常文件)、c(秘密-普通资料)三个区域,各区之间用1.2米高的钢板隔开,贴有醒目标识,密码箱放入A区的1号保密柜(定制尺寸,仅能容纳这台密码箱,无多余空间);2固定与防护:保密柜内铺0.37厚丁腈橡胶垫,密码箱放入后,用2个微型液压顶紧器(顶紧力5kg)固定(避免柜门开关导致箱体晃动),柜门上贴“禁止移动”标识,锁芯采用“三重叶片锁”(钥匙+密码+指纹,老张保管钥匙,主任保管密码,指纹需两人同时录入);3隔离措施:A区与b区相距1.9米,中间放置电磁屏蔽板(厚度0.7,屏蔽效能80db),避免其他涉密文件的信号干扰密码箱,或密码箱信号影响其他文件。“分区就是防交叉风险,比如b区的日常文件要是和密码箱放一起,万一被盗,损失就大了。”老张说,陈恒检查顶紧器:“5kg的力刚好,既固定又不挤压箱体,齿轮间隙不会变。”

24小时值守与“安全巡查”。保密室实行“双人双岗、24小时不间断”值守:1值守人员:每班2人(1名外交部保密员+1名护卫组人员),值守期间不得离开保密室,不得携带手机、钢笔等可能藏窃听器的物品,饮食由外部专人送达(食品需检查,避免藏微型设备);2巡查制度:每1小时巡查一次,内容包括:保密柜门是否锁死、顶紧器是否移位、信号检测仪数据是否正常、室内温湿度是否稳定,巡查记录需双人签字,不得代签;3应急响应:若巡查发现异常(如柜门虚掩、信号波动),值守人员需立即按下紧急按钮(触发外交部安保警报),同时联系老张与主任,不得单独处置。“值守人员都是经过19个月保密培训的,身家清白,无任何境外联系。”主任介绍,老王补充:“我们护卫组也安排了人值守,和保密员交叉监督,更稳妥。”小李在外等候时,隔着玻璃看到密码箱被锁入保密柜,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存好了,就等出发前的最后检查。”四、出发前1小时:加密功能的“最后确认”(1971年10月10日16时-17时)

10月10日16时(计划10月12日空运,出发前最后一次功能性检查),陈恒、老张、小李进入保密室,对密码箱进行加密功能测试——这是赴纽约前的“最后健康体检”,若发现问题,需在24小时内解决,无返工余地。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开箱检查→测试指令发送→解密验证→状态锁定”,每一步都透着“零误差”的谨慎,陈恒的心理从“担心功能异常”转为“测试成功的踏实”,确保密码箱以最佳状态赴纽约。

开箱检查与“初始状态确认”。老张与陈恒共同开启保密柜:1解锁流程:老张插入钥匙、主任输入密码、两人同时录入指纹,三重验证后打开保密柜,取出密码箱(双人搬运,避免磕碰);2外观检查:陈恒检查箱体(无划痕、屏蔽套完好)、锁芯(无撬动痕迹)、缓冲橡胶垫(无移位),小李检查钥匙(01号钥匙无磨损,能顺利插入锁孔);3初始状态:长按密码箱“测试键”,模块指示灯闪烁3次(表示休眠正常),蓄电池电量显示1900Ah(满电,存放期间无耗电),齿轮转动阻力7n(与之前一致,无异常)。“外观没问题,状态和存进来时一样,没被动过。”陈恒说,老张补充:“保密室的监控显示,这两天除了值守人员,没人靠近过A区,放心测。”

测试指令的“发送与加密”。陈恒与小李配合完成测试:1激活模块:小李插入01号钥匙,输入第1组日常密码(),陈恒同步插入电子密钥(dz-),两人同时按“确认键”,模块激活(指示灯变蓝,耗时1.9秒);2编写测试指令:陈恒编写190字符的测试文本(“1971年10月10日外交部集结测试,指令编号”),与纽约任务的密件格式一致,避免因文本格式不同导致测试偏差;3加密发送:小李将文本输入终端,点击“发送”,模块显示“加密中”,192字符\/分钟的速率下,7秒内完成加密,测试指令通过专用保密线路(不接入公共网络)发送至国内模拟终端(与纽约接收终端参数一致)。“加密速率正常,发送时屏蔽设备显示无信号泄漏,没问题。”陈恒盯着模块指示灯,老张补充:“专用线路是外交部的‘内部光纤’,美方监测不到,放心。”

解密验证与“状态锁定”。测试指令发送后,团队立即进行解密验证:1接收密件:19秒后,模拟终端收到密件,反馈“接收成功”,小李将密件导入密码箱;2解密操作:输入第1组密码,模块启动解密,5秒内完成,解密文本与原测试指令完全一致(正确率100%,无错字、无遗漏);3功能复核:测试“频率切换”(手动将模块从210兆赫切换至190兆赫,再切回,响应时间0.17秒)、“应急解锁”(插入应急钥匙,输入应急密码,17秒内解除锁定),均正常;4状态锁定:测试完成后,长按“锁定键”5秒,模块进入休眠模式(功耗37A),陈恒与老张共同将密码箱放回保密柜,重新固定顶紧器,锁好双重门禁。“最后一次测试通过,加密、解密、应急功能都正常,齿轮阻力7n,蓄电池满电。”陈恒在测试报告上签字,小李兴奋地说:“到纽约我也这么操作,肯定没问题。”老张点头:“这台密码箱可以安心赴纽约了,就等12号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