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12章 赴京集结

卷首语

1971年10月10日5时37分,北京某军工研究所的东门停车场,晨雾将散未散,一辆深绿色的防干扰越野车(车身上无任何标识,车窗贴有黑色屏蔽膜)停在指定区域,车顶的屏蔽天线(可覆盖150-175兆赫频段)在晨光下泛着金属冷光。陈恒(机械总师)穿着深色工装,双手捧着用0.37厚丁腈橡胶垫包裹的密码箱,箱体“代表团专用01号”的标签被小心地贴在橡胶垫内侧;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车旁,反复检查车门的电磁屏蔽条(无破损、无移位),手里的《护卫流程表》上“研究所→外交部→机场”的路线被红笔标注,旁边备注“每20分钟检查屏蔽设备”;护卫组组长老王(退伍军人,19年安保经验)戴着白色手套,腰间别着信号检测仪,正调试车载屏蔽设备的频率显示:“150-175兆赫,屏蔽效能82db,达标”;小李(密码员)站在陈恒身旁,手里攥着01号钥匙,指腹反复摩挲钥匙齿纹,耳尖因即将启程的紧张微微发红。

“从这儿到外交部19公里,沿途要过3个路口,可能遇到早高峰,还有美方的监测信号——屏蔽设备不能断,密码箱不能离人,一步都不能错。”老王的声音低沉有力,他打开后备箱,里面的定制固定架(与密码箱尺寸完全吻合)已铺好缓冲泡沫。陈恒将密码箱放入固定架,双手压实卡扣:“到了外交部,先存保密室,我得再测一次加密功能,不然不放心。”老宋看了眼手表:“6点准时出发,7点前必须到,赶在上班高峰前进外交部大院。”越野车的引擎低鸣响起,屏蔽设备指示灯变为常绿,一场围绕“密码箱全程无泄漏”的赴京护卫,在晨雾中的车辆启动声中开始了。

一、集结前护卫筹备:车辆校准、路线规划与分工(1971年10月8日-9日)

1971年10月8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护卫组启动集结筹备——核心是“确保护卫车辆屏蔽有效、路线安全无暴露、人员分工无盲区”,毕竟密码箱从研究所到外交部的19公里路程,是赴纽约前的首次“移动安保”,若屏蔽失效被美方监测,或路线暴露遭遇意外,将直接中断联合国任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设备校准→路线勘察→分工确认→应急演练”,每一步都透着“防泄漏、防意外”的谨慎,老王的心理从“安保经验丰富的自信”转为“涉密物资护卫的审慎”,为10月10日的护送筑牢基础。

防干扰车辆的“精准校准”。团队重点校准车载核心设备,确保屏蔽效果:1屏蔽频段:按《1971年外交涉密车辆屏蔽标准》(编号外-车-屏-7101),将屏蔽设备调至150-175兆赫(美方监测外交信号的主要频段),用信号发生器注入-71db的模拟信号,测试显示车外1米处信号衰减至-153db(屏蔽效能82db,达标≥80db);2设备稳定性:连续24小时运行屏蔽设备,监测频率漂移≤1hz\/小时,无死机、无断屏蔽,符合“全程不中断”要求;3备用保障:加装1台备用屏蔽机(功率190w,与主设备参数一致),主设备故障时30秒内自动切换,切换过程中屏蔽效能不低于78db。“屏蔽是第一道防线,要是断了1秒,密码箱的电磁信号就可能被截。”老王趴在车底检查屏蔽天线接线,陈恒补充:“我们还在密码箱外裹了金属屏蔽套(厚度0.19,铜网材质),双重屏蔽更稳妥。”

护卫路线的“安全勘察”。老王与老宋联合勘察路线,确定“最短、最偏、少路口”的方案:1主路线:研究所东门→北四环辅路→外交部西门,全程19公里,途经3个交通路口(均为非繁华路段,早6点车流少),避开美军驻华联络处附近区域(减少监测风险);2备选路线:若主路线遇拥堵,改走北五环辅路→东三环,多3公里但红绿灯少,可确保7点前抵达;3时间规划:6点出发(早高峰前1小时),预计6点47分到达,预留13分钟应对突发情况(如车辆故障、临时管制);4勘察记录:标记沿途“信号盲区”(如北四环某隧道,屏蔽设备需手动增强功率)、“应急停靠点”(2个,均为公安执勤点,可快速寻求支援)。“路线不能走熟路,越偏越安全——1969年有个涉密车辆走繁华路段,被不明人员跟踪,还好及时发现。”老王在路线图上标注危险区域,老宋补充:“每个路口安排1名便衣护卫提前观察,确保无异常再通过。”

人员分工与“应急演练”。团队按“驾驶→屏蔽→护卫→协调”四岗分工:1老王(护卫组长):负责全程指挥,监测信号检测仪,遇异常立即决策;2小陈(驾驶员):19年驾龄,熟悉北京路况,只走规划路线,不随意停车;3小李(密码员):坐在副驾后侧,全程看护密码箱,不离开视线,不与无关人员交流;4老宋(协调员):负责与外交部保密室对接,提前通报抵达时间,处理沿途行政事务(如遇管制出示《外交涉密物资通行证明》)。应急演练重点模拟两类场景:1屏蔽设备故障:主屏蔽机突然断连,备用机30秒内切换成功,老王同时指挥车辆驶入应急停靠点,小陈关闭车窗,小李检查密码箱屏蔽套,整个流程耗时1分19秒;2路线拥堵:主路线遇交通事故,老宋立即联系外交部报备,老王指挥改走备选路线,比原计划晚7分钟抵达,仍在7点前。“演练就是找漏洞,比如第一次切换备用机用了47秒,太慢,后来练到30秒,才达标。”老王说,小李补充:“我练了19次‘密码箱不离身’,就算下车应急,也会抱着箱子,绝不单独放车上。”

二、研究所至外交部:防干扰护送的“19公里严谨”(1971年10月10日6时-6时47分)

6时,防干扰越野车准时从研究所东门出发——小陈平稳起步,老王紧盯信号检测仪(显示“150-175兆赫无信号泄漏”),小李将密码箱抱在膝上,手指轻触箱体确认卡扣完好,老宋则通过车载电台与沿途便衣护卫保持联系。护送过程中,团队经历“初期平稳→隧道信号增强→路口警戒→安全抵达”,每一公里都透着“无死角防护”,陈恒(提前坐另一辆车赴外交部等候)的心理从“出发前的牵挂”转为“抵达后的踏实”,确保密码箱全程无暴露、无泄漏。

6时00分-6时15分:起步与平稳行驶(0-7公里)。车辆沿北四环辅路向西行驶,车速稳定在47公里\/小时(既不慢于车流引发注意,也不超速导致风险):1屏蔽监测:老王每5分钟记录一次信号检测仪数据,150兆赫频段屏蔽效能82db、175兆赫81db,无波动;2密码箱看护:小李每隔2分钟检查一次箱体卡扣,屏蔽套无移位,橡胶垫包裹完好,未因颠簸松动;3沿途联络:老宋通过电台确认“第一个路口(北四环与学院路交叉口)无异常”,便衣护卫已在路口两侧观察,无陌生车辆尾随。“起步很顺,屏蔽没问题,车流也少。”小陈轻声说,老王补充:“别放松,前面要过隧道,信号容易波动。”小李摸了摸钥匙包,心里默念:“19公里,快一点,再快一点。”

6时16分-6时27分:隧道信号增强(7-12公里)。车辆驶入北四环某隧道(长190米,内部信号反射强,易导致屏蔽盲区):1提前准备:进入隧道前100米,老王手动将屏蔽设备功率从190w增至270w,信号检测仪显示“预增强模式启动”;2隧道内监测:驶入隧道后,175兆赫频段屏蔽效能短暂降至79db(仍≥78db,达标),老王立即调整天线角度,10秒内恢复至81db;3密码箱检查:隧道内光线暗,小李用备用手电筒(贴有“保密”标识)轻照箱体,确认无异常,未因颠簸碰撞;4驶出隧道:离开隧道后,老王将功率调回190w,屏蔽效能稳定在82db,无信号泄漏。“隧道是重点,之前演练时这里出过波动,现在熟了。”老王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宋通过电台通报:“隧道无异常,第二个路口已准备好。”

6时28分-6时40分:路口警戒与车流应对(12-17公里)。车辆接近第二个路口(北四环与东三环交叉口,早高峰前开始有车流):1路口警戒:便衣护卫在路口四角示意“无异常”,小陈减速至19公里\/小时,观察两侧车辆(无贴深色膜、无缓慢跟随的可疑车辆);2车流避让:遇一辆货车变道,小陈平稳避让,未急刹车(避免密码箱碰撞),小李用手轻扶箱体,确保稳定;3信号监测:老王发现155兆赫频段出现微弱干扰信号(-127db,远低于危险值-71db),判断为民用信号,无需特殊处理,记录“无美方监测信号”。“路口人多车杂,最容易出问题,还好便衣提前清场。”老宋说,小陈补充:“还有2公里就到外交部,前面路口是最后一道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