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13章 隐秘流程(第2页)

7时11分-7时30分:机场专用停车场交接(27-28公里)。车辆驶入机场外交专用停车场(位于3号航站楼东侧,无普通车辆进入):1身份核验:停车场入口执勤人员核对老王的《护卫证》、老宋的《车辆通行证明》,确认无误后放行,耗时1分19秒;2车辆停靠:车辆停在专用通道入口旁的指定区域(距离通道门仅19米,减少搬运距离),小陈关闭引擎,老王关闭车载屏蔽设备(通道内已开启屏蔽,无需继续使用);3交接准备:陈恒已在通道入口等候,老王与陈恒共同将密码箱从后备箱取出(双人搬运,保持水平,避免倾斜导致内部齿轮移位),小李紧随其后,双手接过密码箱抱在胸前,确保不脱离视线。“28公里,全程90分钟,屏蔽无断、无异常信号、无人员靠近。”老王在护卫记录表上签字,陈恒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别紧张,安检按培训的来,有问题喊我。”小李点头,抱着密码箱走向专用通道,脚步因紧张有些僵硬,但眼神格外坚定。

三、特殊安检通道:手工核验的“外部合规性”(1971年10月12日7时30分-7时45分)

7时30分,小李、老王、老宋进入外交专用通道,手工安检正式开始——3名安检员按培训流程操作,小赵全程监督,陈恒在通道外等候(非安检必要人员不得进入),核心是“仅查外部、不触内部、核验证件”,确保密码箱不暴露结构、不被损坏。安检过程中,团队经历“证件核验→外部目视→手持探测→放行确认”,每一步都透着“严守边界”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担心安检违规”转为“核验通过的安心”,确保安检环节无风险。

证件核验与“人员确认”。安检第一步是核验人员与物资的对应关系:1人员证件:安检员小张核对小李的“外交人员证”(照片、姓名、代表团编号)、老王的“护卫证”,确认两人身份与《专用通道使用授权书》上的名单一致;2物资证明:小赵出示《外交涉密物资免检证明》,小张核对证明上的“物资编号(-01)”与密码箱隐含标识(贴在橡胶垫内侧,需小李出示)一致,确认“人证物相符”;3权限确认:小张电话联系机场外交联络处主任,二次确认“该批次物资无需常规安检,仅手工核验外部”,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流程中断。“证件是第一道关,人不对、证明不对,都不能进下一步。”小张说,小李配合出示橡胶垫内侧的标识,心里松了口气:“还好提前贴了标识,不然证明对不上就麻烦了。”

外部目视检查与“无破损确认”。安检员小王负责外部目视检查,严格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1整体外观:检查箱体是否有明显破损(如合金外壳凹陷、橡胶垫脱落),确认箱体为深灰色(无特殊标识,符合外交涉密物资外观要求),无多余附着物(如贴纸、标签);2细节检查:重点查看锁芯(金属材质,无撬动痕迹,处于锁定状态)、密钥接口(有橡胶防尘盖覆盖,无松动)、缓冲橡胶垫(0.37厚,无移位,完全包裹箱体边角);3记录确认:小王在《手工安检记录表》上填写“外观完好,无破损,无异常附着物”,由小李、老王共同签字确认,避免后续争议。“目视检查主要看有没有被动过的痕迹,比如锁芯要是有划痕,可能被撬过,就得进一步查。”小王解释,老王补充:“我们从外交部出来后,没让任何人碰过箱子,外观肯定没问题。”

手持探测器扫描与“外部金属确认”。安检员小刘负责手持探测器检查,严格控制探测距离与力度:1设备准备:将手持金属探测器(灵敏度调至“低敏”档,避免误报)预热19秒,用标准金属块(钥匙)测试设备正常;2扫描流程:从箱体顶部开始,探测器与箱体外部保持19距离,缓慢滑动(速度19\/秒),依次扫描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底部,重点扫描锁芯与密钥接口区域(确认无额外金属附件);3结果判断:扫描过程中,探测器仅在锁芯与密钥接口处发出微弱蜂鸣(正常金属部件),无其他异常报警,小刘在记录表上填写“外部金属部件与证明一致,无异常附件”。“探测器不能贴太近,不然压力大了可能压坏缓冲垫,影响齿轮间隙。”小刘说,小李全程盯着探测器,生怕用力过猛:“还好是低敏档,没误报,也没压到箱子。”放行确认与“通道交接”。安检完成后,小赵汇总三张记录表(证件核验、目视检查、探测器扫描),确认全部合格:1放行指令:小赵向机场安保部门发送“放行指令”,通道出口执勤人员打开门,允许团队进入外交候机厅;2物资交接:小李继续抱着密码箱,老王手持所有文件,老宋与小赵办理通道使用交接(签署《通道使用确认单》);3离开通道:团队按“小李在前(抱箱子)、老王居中、老宋在后”的顺序离开通道,全程无停留,19秒内进入外交候机厅。“安检通过,比预想的快,没出任何问题。”老宋松了口气,小李摸了摸密码箱,箱体温度与安检前一致,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过了安检,就剩登机了。”

四、登机携带与座位下方放置:视线监护的“全程不脱离”(1971年10月12日8时-8时30分)

8时,团队从外交候机厅前往2号登机口——小李双手抱着密码箱,手臂微屈,将箱子贴在胸前(避免碰撞),老王走在左侧,与小李保持1.9米距离(既不影响行走,又能随时看护),老宋走在右侧,手里拿着登机牌(外交包机专用,无座位号,仅标注“代表团成员”)。登机过程中,团队经历“候机厅停留→登机口核验→机舱内放置”,每一步都透着“视线不脱离密码箱”的原则,小李的心理从“担心登机环节磕碰”转为“放置稳妥的踏实”,确保密码箱全程由自己掌控。

外交候机厅的“短暂停留(8时-8时15分)”。外交候机厅为屏蔽式设计(屏蔽效能85db),内部仅放置3张沙发、1张茶几,无其他人员:1密码箱放置:小李将密码箱放在身前的茶几上(不远离视线),箱子底部垫着自带的橡胶垫(避免茶几表面划伤箱体),双手始终放在箱子两侧,不离开;2状态检查:小李趁停留时间,轻转锁芯(阻力7n,正常),确认橡胶垫无移位,蓄电池电量指示灯(隐藏式)显示满电;3人员管理:老王在候机厅门口值守,禁止其他人员进入,老宋与机组人员对接“登机时间与放置位置”,确认“密码箱可放在座位下方,无需托运”。“候机厅人少,屏蔽也好,能稍微放松点,但箱子不能离手。”小李说,陈恒此时已离开机场(完成技术交接),通过保密电话叮嘱:“登机后别把箱子放行李架,座位下方最安全,视线能看到。”

登机口核验与“机组衔接(8时16分-8时25分)”。团队前往2号登机口,登机口由2名机组人员值守(持《外交包机人员名单》):1登机牌核验:机组人员核对小李、老王、老宋的登机牌与身份证件,确认属于“代表团成员”,无无关人员混入;2物资确认:机组人员目视检查密码箱(仅确认外观完好,无破损),询问“是否需要协助放置”,小李婉拒:“我自己带进去,放座位下方就行,谢谢。”;3安全提示:机组人员告知“机舱内禁止使用电子设备(除保密电话),密码箱若有异常,可联系乘务长”,同时指明“代表团座位在机舱前排,座位下方空间足够放置密码箱”。“机组人员懂规矩,没要求拆查,也没建议托运,省了很多事。”老王说,小李抱着密码箱走向登机梯,脚步平稳,避免箱子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