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隐秘流程
1971年10月12日7时19分,北京首都机场的外交专用通道入口,晨雾中的停机坪隐约可见一架深灰色外交包机(机身无航空公司标识,尾翼贴有外交部专用徽章)。小李(密码员)穿着深蓝色中山装,双手捧着用0.37厚丁腈橡胶垫包裹的密码箱,箱体“代表团专用01号”的标签被橡胶垫完全覆盖,仅露出边角的金属锁芯;老王(护卫组长)戴着白色手套,手里攥着两份文件——《外交涉密物资免检证明》(编号外-免-)和《专用通道使用授权书》,指尖因反复核对文件边角是否平整而微微用力;老宋(项目协调人)正与机场外交联络官小赵对接,小赵手里的《安检人员名册》上,3名手工安检员的名字旁都盖着“保密培训合格”的红章;陈恒(机械总师)站在通道外,最后一次检查小李随身的微型毛刷(2把,独立包装),“到了纽约落地第一时间测齿轮,有问题随时打保密电话”的叮嘱在晨风中格外清晰。
“常规x光安检会照出内部齿轮结构,绝对不能进;手工安检只查外部,不能碰锁芯,更不能拆。”老王将免检证明递给小赵,声音压得很低。小李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01号钥匙,指腹在齿纹上反复摩挲——这是密码箱赴纽约前的最后一道国内关卡,若安检环节出纰漏,之前所有的调试与护卫都将前功尽弃。老宋看了眼手表:“7点30分开始安检,8点前必须进候机厅,8点30分登机,别耽误。”小赵点头:“通道里的信号屏蔽已经开了,150-175兆赫频段,效能85db,和外交部保密室一样。”外交专用通道的玻璃门缓缓打开,一场围绕“密码箱安全过检、隐秘登机”的流程,在机场的广播声与车辆轰鸣声中开始了。
一、出发前筹备:通道协调、安检培训与路线规划(1971年10月10日-11日)
1971年10月10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首都机场启动机场流程筹备——核心是“确保专用通道可用、安检人员懂规、路线无暴露风险”,毕竟首都机场人员复杂,常规安检可能暴露密码箱内部结构,手工安检若操作不当,还可能损坏锁芯或触发误触机制。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通道权限申请→安检人员专项培训→机场内路线勘察”,每一步都透着“防结构暴露、防操作失误”的谨慎,老宋的心理从“集结完成的踏实”转为“机场流程失控的焦虑”,为10月12日的出发筑牢基础。
外交专用通道的“权限协调”。团队按《1971年外交涉密物资机场通行规程》(编号外-机-通-7101),向外交部礼宾司申请专用通道使用权限:1通道选择:选定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东侧的“外交物资专用通道”(平时关闭,仅在有外交涉密任务时启用),该通道直通外交包机候机厅,无需经过普通旅客区域,减少暴露风险;2屏蔽部署:协调机场安保部门在通道内加装临时电磁屏蔽设备(覆盖150-175兆赫频段,屏蔽效能85db),与密码箱自带的金属屏蔽套形成双重防护,避免安检时电磁信号泄漏;3使用时间:申请10月12日7时30分-8时专属使用时段,期间禁止其他人员进入,通道入口与出口安排2名机场执勤人员值守,验证通行证件。“专用通道是第一道保障,能避开普通旅客和常规安检设备,减少很多风险。”老宋拿着通道使用授权书,对团队说,小赵补充:“我们已经测试过通道的屏蔽效果,在里面用信号发生器测,外面1米处完全收不到信号。”
手工安检人员的“专项培训”。针对密码箱的特殊性,团队对3名机场安检员开展专项培训:1禁止事项:明确“三不原则”——不拆解箱体(无论内外结构)、不使用x光或金属探测仪扫描内部(仅允许用手持金属探测器检测外部)、不触碰密码锁芯(避免误触锁死机制);2检查流程:培训“外部目视→手持探测器扫面→证件核验”的流程,手持探测器仅能在箱体外部19处滑动,不得按压(避免挤压齿轮导致间隙变化);3应急处理:若发现箱体外部有破损(如橡胶垫脱落),不得擅自处理,需立即联系老王或小李,由技术方确认是否影响安全;4保密要求:培训后签署《保密承诺书》,承诺不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安检细节,不记录密码箱外观特征。“安检员要是不懂规,可能一上手就想拆,或者用x光扫,必须提前培训到位。”陈恒用备用密码箱演示检查流程,安检员小张说:“记住了,只看外面,不碰锁芯,不进机器。”
机场内路线的“安全勘察”。老王与小赵联合勘察从专用通道到登机口的路线:1主路线:专用通道→外交候机厅(5号厅,带屏蔽功能)→2号登机口(直连外交包机,无需乘坐摆渡车),全程190米,途经2个执勤岗亭,无监控死角;2时间规划:7时30分进入专用通道→7时45分完成安检→7时50分进入外交候机厅→8时30分登机,预留15分钟应对突发情况(如证件复核);3风险点标记:标记“外交候机厅门口”为重点区域(人员交汇多,需加快通行)、“2号登机口台阶”为小心区域(避免搬运时磕碰密码箱),每个风险点安排1名便衣护卫提前疏导。“路线要短、要直,尽量少停留。”老王在路线图上标注停留点,小李补充:“我会抱着密码箱走,不放在地上,也不让别人碰。”
二、外交部至机场:护卫衔接与屏蔽监测(1971年10月12日6时-7时30分)
6时,防干扰越野车从外交部大院出发,前往首都机场——小陈(驾驶员)平稳起步,老王坐在副驾,紧盯信号检测仪(显示“150-175兆赫屏蔽效能82db”),小李坐在后排,将密码箱抱在膝上,双手托住箱体底部(避免颠簸导致锁芯受力),老宋则通过车载电台与机场小赵保持联络,确认通道准备情况。护送过程中,团队经历“市区平稳行驶→机场高速屏蔽增强→专用停车场交接”,每一段路程都透着“无间断防护”,陈恒(提前通过另一辆车抵达机场)的心理从“出发前的牵挂”转为“抵达机场的踏实”,确保密码箱从外交部到机场全程无暴露。
6时00分-6时40分:市区行驶与屏蔽稳定(0-17公里)。车辆沿东长安街→机场高速辅路行驶,车速稳定在50公里\/小时(早高峰前车流少,避免过快引发注意):1屏蔽监测:老王每10分钟记录一次信号检测仪数据,150兆赫频段屏蔽效能82db、175兆赫81db,无波动;2密码箱看护:小李每隔5分钟检查一次箱体橡胶垫(无移位、无破损),手指轻触锁芯(确认处于锁定状态),未因颠簸导致箱体晃动;3沿途联络:老宋通过电台与小赵确认“专用通道已开启屏蔽,安检员已到位”,同时与外交部值班室报备“已出发,预计7时20分抵达机场”。“市区路线熟,屏蔽也稳定,比上次去外交部时顺。”小陈说,老王补充:“别放松,机场高速车多,要注意保持车距,避免追尾。”小李低头看了眼密码箱,心里默念:“再坚持1小时,到了通道就安全了。”
6时41分-7时10分:机场高速与屏蔽增强(17-27公里)。车辆驶入机场高速(车流渐多,多为送机车辆):1屏蔽调整:因高速沿线电磁信号复杂(民用通信基站多),老王手动将车载屏蔽设备功率从190w增至270w,信号检测仪显示“增强模式启动,屏蔽效能85db”;2车流应对:遇一辆送机大巴变道,小陈平稳减速避让,未急刹车(避免密码箱向前冲撞),小李用手臂轻护箱体,确保稳定;3信号监测:老王发现160兆赫频段出现微弱民用信号(-130db,远低于危险值-71db),判断无风险,记录“无美方监测信号”。“高速上信号杂,必须增强屏蔽,不然容易被干扰。”老王说,老宋通过电台通报:“还有10公里到机场,小赵已在专用停车场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