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加密传输(第2页)
8时36分-8时40分:安全筛查与指令确认。老周与小郑对指令做安全筛查,确保无敏感内容:1敏感信息筛查:检查是否含“会议谈判立场”“内部决策”等涉密内容,确认仅为人员名单与行程,符合《日常指令安全标准》(编号外-日-安-7101);2接收确认:老周在《指令接收确认单》上填写“指令内容:19条参会人员信息,无敏感;格式:标准化,722字符;核验结果:合格,准予加密”,小李、小周、小郑分别签字;3国内通报:老周用保密电话联系陈恒,告知“8时40分开始加密,9时17分左右等待回复”,陈恒回复“国内已开启跳频接收设备,175兆赫,3.71秒周期,准备就绪”。“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也不能含敏感内容,筛查是最后一道关,不能漏。”老周将指令单存入保密袋,小李补充:“都准备好了,指令对、格式对、国内也ready,现在就等加密。”
三、7步加密流程与175兆赫跳频执行(1971年10月20日8时41分-9时00分)
8时41分,7步加密流程正式启动——小李与小周按“前3步主操作、后4步副操作”的分工,配合完成加密,小郑紧盯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老周在旁监督流程,核心是“确保每步操作无偏差,跳频信号稳定(每3.71秒跳变一次),指令完整加密为175兆赫跳频信号”。加密过程中,团队经历“密码输入→密钥确认→跳频设置→指令发送”,每一步都透着“专注与协作”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操作初期的紧张”转为“跳频稳定后的安心”,小周则精准把控跳频参数,避免设置错误。
8时41分-8时47分:前3步操作(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小李主导,小周协助:1第一步输入密码(8时41分-8时43分):小李插入01号钥匙,顺时针转19度开锁,输入第1组日常密码“”(前3位“371”自己输入,后3位“907”与小周同步念出),旋钮转动速率0.7秒\/位,无卡顿,输入后密码箱显示“密码正确,等待密钥”;2第二步确认密钥(8时44分-8时45分):小李插入电子密钥(dz-),小周同步插入备用密钥(dz-),两人同时按“确认键”(误差≤0.2秒),模块指示灯从红变绿(激活成功),终端显示“密钥核验通过”;3第三步启动加密(8时46分-8时47分):小李长按密码箱“加密键”3秒,模块显示“加密启动,速率192字符\/分钟”,终端同步进入“加密模式”,等待指令录入。“前3步最关键,密码输错就锁死,密钥不同步就激活失败,还好和预演一样顺。”小李擦了擦手心的汗,小周补充:“密钥确认时,我盯着小李的手,他按我就按,没差时间。”
8时48分-8时55分:第4步跳频设置(核心新增环节)。小周主导,小李监督:1频段选择:小周在模块上选择“175兆赫”频段,确认后模块显示“频段锁定175兆赫”,小郑立即在监测仪上锁定该频段,记录“当前干扰值-152db”;2周期设置:输入跳频周期“3.71秒”,模块指示灯开始按3.71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示波器显示信号波形每3.71秒跳变一次,无漂移;3参数核验:小李用万用表测试跳频模块供电电压(3.7v,正常),小郑记录10次跳变周期(均为3.71秒,误差0.005秒),确认“跳频参数正确,无异常”,老周在《加密流程表》上标注“8:55,跳频设置完成,周期3.71秒”。“跳频是日常通信的核心,周期错了,国内就收不到;频段错了,可能被美方干扰,必须反复核对。”小周说,小郑补充:“监测仪显示跳频很稳,175兆赫没被干扰,信号能传出去。”
8时56分-9时00分:后3步操作(发送指令→初步确认→模块锁定)。小周与小李配合完成:1第五步发送指令(8时56分-8时59分):小周将已录入终端的722字符指令点击“发送”,终端进度条从0%增至100%,耗时3分19秒(192字符\/分钟,722字符约3.76分钟,符合预期),发送过程中,小郑每3.71秒记录一次跳频信号,确认无中断;2第六步初步确认(8时59分-9时00分):发送完成后,终端显示“指令已加密为175兆赫跳频信号,发送成功”,模块显示“发送计数722字符,无丢失”;3第七步模块锁定(9时00分):小李长按“锁定键”5秒,模块指示灯从绿变红(休眠模式),跳频功能关闭,避免误触发送。“发送时盯着进度条,怕中途断,还好722字符全发出去了,没丢一个字。”小周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锁定模块是为了安全,不然误碰发送,可能发重复指令,国内会混乱。”四、37分钟解密反馈:等待焦虑与验证闭环(1971年10月20日9时01分-9时38分)
9时01分,团队进入“解密反馈等待”阶段——小李坐在加密终端前,目光紧盯屏幕左上角的“接收信号”提示;小郑仍监测175兆赫频段,每10秒记录一次跳频反馈信号(国内接收后会发送微弱反馈跳频);老周时不时看手表,计算剩余等待时间(37分钟,即9时38分);小周则整理加密流程记录,反复核对跳频参数,生怕设置错误导致国内收不到。这37分钟的等待,团队经历“初期焦虑→中期稳定→后期期待”,每一分钟都透着“担心信号丢失”的紧张,小李的心理从“发送成功的轻松”转为“未收反馈的忐忑”,直至国内回复抵达,才彻底放松。
9时01分-9时20分:等待初期的焦虑与跳频监测。此时距离反馈时间还有18分钟,团队成员开始出现焦虑情绪:1小李的动作:他每隔3.71秒(跳频周期)点击一次终端“刷新”按钮,期待看到“接收反馈”提示,手指因频繁点击有些僵硬;2小周的担忧:他拿出跳频参数表,反复核对“175兆赫、3.71秒”,嘴里念叨“应该没错,预演时国内就收到了”;3干扰波动:9时12分,175兆赫干扰值突然升至-147db(仍低于-100db异常阈值),小郑立即检查楼顶天线,发现是风吹动天线轻微偏移,调整后值恢复至-152db,虚惊一场。“刚才干扰值升了,我还以为美方干扰了跳频信号,还好是天线歪了。”小郑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周安慰:“别慌,跳频信号本来就难抓,美方就算干扰,也只能影响某个频率,抓不住完整指令。”小李停下刷新的手:“再等等,还有6分钟就到37分钟了。”
9时21分-9时38分:等待后期的期待与反馈验证。距离37分钟时限越来越近,团队开始做接收准备,9时37分,终端突然弹出“收到解密反馈”提示:1反馈接收(9时37分-9时38分):小周点击“接收”,终端显示190字符反馈密文(国内标准反馈长度),信号强度显示-76db(清晰,无衰减);2解密操作(9时38分):小李输入第1组密钥点击“解密”,终端在5秒内完成解密,显示反馈内容“指令接收完整,722字符无丢失,无泄密风险,日常通信模式可确立”;3内容核验:四人共同核对反馈,确认“接收完整”(与发送指令字数一致)、“无泄密风险”(跳频信号未被捕获)、“模式确立”(后续日常通信按此流程执行),老周立即用保密电话告知陈恒“反馈收到,验证成功”;4记录完成:老周在《日常通信记录表》上填写“9:38,反馈接收,内容‘指令完整、无泄密、模式确立’,通信成功”,四人签字确认。“成功了!国内说指令全收到,还说日常模式能确立,以后每天都按这个流程来!”小李兴奋地举起记录表,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说跳频没问题,3.71秒的周期,美方抓不住。”小郑看着监测仪:“175兆赫全程跳频稳定,没被干扰,以后日常通信就用这个参数,放心。”
五、日常通信模式确立与安全闭环(1971年10月20日9时39分-10月21日8时)
9时39分,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后,团队立即开展“安全闭环”工作——核心是“记录归档、流程标准化、后续安排确认”,确保首次成功的模式能固化为每日执行的标准,无衔接漏洞,为联合国会议期间的日常通信提供稳定保障。过程中,团队经历“记录汇总→流程固化→设备维护→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成功的轻松”转为“日常保障的严谨”,为后续每日通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