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加密传输
1971年10月20日8时19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加密终端屏幕上投下淡金色光斑。小李(密码员)穿着熨烫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指尖悬在密码箱的机械旋钮上方,指腹因反复摩挲金属纹路而泛着微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他右侧,手里攥着《7步加密流程卡》(编号外-美-加-),卡上“输入密码→激活模块→跳频设置”的步骤被红笔勾出,边角因频繁翻阅微微卷曲;老周(驻地主任)坐在桌旁,面前摆着一份折叠整齐的代表团指令单,“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的标题下方,19条含职务、行程的信息清晰罗列;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则蹲在电磁监测仪旁,调试跳频信号接收功能,屏幕上“175兆赫,跳变周期3.71秒”的参数稳定闪烁。
“这是代表团在联合国会议期间的第一次日常通信,指令里的19条信息,一条都不能错;加密时的7步流程,一步都不能漏——要是加密出偏差,国内收不到完整指令,会议人员安排就会乱。”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将指令单推到小李面前,“你先核对信息,小周盯着监测仪,跳频信号不能断。”小李深吸一口气,拿起指令单:“19条信息,我逐字看,保证没看错职务和行程。”小周抬头看了眼监测仪:“175兆赫频段干扰值-153db,跳频模块预热好了,随时能启动。”保密室内,密码箱的齿轮轻微转动声、监测仪的蜂鸣声与钟表“滴答”声交织,一场标志着“联合国会议日常通信模式确立”的加密传输,在晨光中正式开启。
一、通信前筹备:依据梳理、设备校验与分工(1971年10月18日-19日)
1971年10月18日联合国会议启动后,驻地团队就为“日常通信”做筹备——核心是“明确日常加密的历史依据、确保设备适配跳频功能、定好人员协作分工”,毕竟日常通信需每日执行,若依据模糊、设备故障或分工混乱,可能导致指令传输延迟或泄密,影响代表团会议安排。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规程考据→设备调试→职责确认”,每一步都透着“防日常疏漏”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会议保障的紧张”转为“日常操作的审慎”,为10月20日的首次日常通信筑牢基础。
日常加密通信的“依据考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核心标准:1规程依据:依据《1971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规程》(编号外-日-密-7101),日常指令需满足“内容非涉密(仅人员名单、行程等内部安排)、加密频段175兆赫(跳频模式,每3.71秒跳变一次,该周期源于1970年驻美通信测试,可避开美方常规监测周期)、解密反馈时间≤37分钟(北京至纽约电波传输19分钟+国内解密处理18分钟)”;2流程依据:规程规定日常加密需沿用“7步操作法”(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设置跳频→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新增“跳频参数设置”环节(第4步),需双人确认跳频周期与频段;3安全依据:参考1969年驻西欧日常通信案例,“固定频率易被监测,跳频模式可使信号捕获难度提升19倍”,故日常通信强制启用跳频,禁用固定频率。“3.71秒的跳频周期不是随便定的,1970年测试时,这个周期能刚好避开美方监测设备的扫描间隔,不会被持续捕获。”老周在筹备会上展示规程原文,小郑补充:“日常指令虽不涉密,但人员行程不能泄露,跳频是最好的防护,就算美方监测到,也抓不住完整信号。”
加密设备的“跳频适配校验”。团队重点调试三类核心设备,确保支持跳频功能:1密码箱跳频模块:小李与小周共同测试“175兆赫频段跳变”,设置周期3.71秒,模块指示灯每3.71秒闪烁一次(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跳变无卡顿、无频率漂移(误差≤0.01秒),符合《1971年跳频模块技术标准》(编号军-跳-模-7101);2加密终端:小郑测试终端与跳频模块的兼容性,输入190字符模拟指令(与代表团指令字数相近),终端能实时接收跳频信号并输出加密密文,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192字符\/分钟(达标);3电磁监测仪:小赵(技术人员)校准仪器,确保能捕获175兆赫跳频信号(每3.71秒记录一次频率值),监测误差≤1db,可实时判断跳频是否正常。“跳频模块要是卡顿,信号就会停在某个频率,容易被美方抓住;终端要是不兼容,密文就会乱,国内解不出来。”小李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小周补充:“我们测了19次跳变,每次周期都是3.71秒,没偏差,放心。”
人员分工与“协作预演”。团队按“指令核验→加密操作→跳频监测→反馈接收”四岗分工:1小李(指令核验+主操作):负责核对代表团指令、执行7步加密的前3步(输入密码、确认密钥、启动加密);2小周(跳频设置+副操作):负责设置跳频参数(周期3.71秒、频段175兆赫)、执行后4步(跳频设置、发送指令、接收反馈、锁定模块);3小郑(跳频监测):全程盯着电磁监测仪,记录跳频周期与干扰值,异常立即通报;4老周(协调+记录):负责与代表团对接指令接收、填写《日常通信记录表》、联系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确认接收准备。预演重点模拟“跳频设置错误”场景:1首次预演:小周误将跳频周期设为3.17秒,监测仪显示“频率跳变异常”,小李立即暂停操作,重新设置为3.71秒,耗时1分19秒;2二次预演:成功加密发送模拟指令(“日常预演,19条信息”),国内37分钟后回复“接收完整”,全程耗时57分钟(核验10分钟+加密7分钟+等待37分钟+反馈3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时间预期。“预演就是找错,第一次周期设错,后来我把‘3.71秒’写在手上,再也没忘。”小周说,老周补充:“日常通信每天都要做,分工必须熟,协作不能乱,预演就是练默契。”
二、首次日常指令的接收与核验(1971年10月20日8时20分-8时40分)
8时20分,代表团联络员小王将“出席联合国大会首次会议人员名单”指令单送至保密室——指令单为手写,共19条信息,每条含“姓名、职务、参会时段(如10月25日9:00-11:00)、随行人员数量”,无任何敏感内容。小李与小周按“逐字核对、格式确认、无敏感筛查”的流程核验,确保指令无误后再加密,避免因指令错误导致国内解密后信息偏差。核验过程中,团队经历“内容核对→格式确认→安全筛查”,每一步都透着“零错误”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担心看错”转为“核验无误的踏实”,小周则全程协助,确保无遗漏。
8时20分-8时30分:19条信息的逐字核对。小李手持指令单,小周在旁同步查看,逐条确认:1姓名与职务:第1条“张某某,代表团团长,10月25日9:00-11:00,随行2人”,小李轻声念出,小周对照代表团提供的《人员名册》,确认姓名无错别字、职务无误;2参会时段:第7条“李某某,翻译,10月25日10:00-12:00,随行1人”,小周发现“12:00”手写模糊,疑似“13:00”,立即联系小王确认,回复“确为12:00”,避免时段错误;3随行人数:第19条“王某某,安保,10月25日全程,随行0人”,小李确认“0人”无涂改痕迹,与其他18条“1-2人”的格式一致,无异常。“19条信息,最容易错的是姓名错别字和时段模糊,比如‘李’和‘季’,‘12’和‘13’,必须逐字看。”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周补充:“第7条要是没确认,国内收到错的时段,翻译可能赶不上会议,就麻烦了。”
8时31分-8时35分:指令格式的标准化确认。为适配加密终端格式,团队对指令做格式调整:1统一格式:将每条信息按“姓名+职务+参会时段+随行人数”的顺序排列,删除指令单上的手写备注(如“请提前10分钟到场”,非必要信息),确保每条信息长度一致(均为38字符),便于加密传输;2字符检查:确认无特殊符号(如“x”“√”),所有字符为中文简体(国内解密系统默认格式),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如“10月25日”而非“十月二十五日”),避免解密乱码;3字数统计:总字数722字符(19条x38字符),符合加密终端“单次最大传输1900字符”的限制,无需分多次发送。“格式不统一,终端可能识别不了,比如特殊符号,国内解密时会显示乱码,必须删干净。”小周在终端上录入指令,小李在旁核对,确保录入与指令单一致,无丢字。